還原辛亥歷史 揭密中共兩次附體國民黨

人氣 84

【大紀元2011年10月10日訊】時值中華民國建國100週年之際,海內外中華兒女都舉行了各種方式的紀念活動,紀念中國乃至亞洲第一個共和國的誕辰。辛亥革命雖然成功,然而孫中山先生的三民主義並沒有在大陸真正實現。

三民主義

孫中山先生提出的三民主義是:「民族主義、民權主義和民生主義」。孫中山主張的民族主義就是國族主義,以提倡恢復中國民族固有道德,去恢復中國民族固有能力,然後結成家族,聯成宗族,才能治理中國,才能恢復中國民族精神與地位,用固有的道德和平做基礎,濟弱扶傾,成一個大同之治。

民權主義的核心觀念強調人民要有直接行使之選舉、罷免、創製、複決四權(政權)以支配政府,政府則有立法、司法、行政、考試、監察五權(治權)以管理國家。

民生主義就是人民的生活、社會的生存、國民的生計、民眾的生命。

為三民主義奮鬥16年創立民國

孫中山先生為革命奔走30年,其中流亡海外16年,孫中山在辛亥革命前共領導了10次武裝起義,然而都以失敗而告終。其政治抱負應源於1894年6月《上李鴻章萬言書》中,提出「人能盡其才,地能盡其利,物能盡其用,貨能暢其流」的改革主張,卻遭到李鴻章拒絕面會,從而導致對清廷的失望。

1895年2月21日,孫中山領導的興中會總會在香港成立,與會者皆以「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合眾政府,倘有貳心,神明鑒察」為宗旨。

1905年8月,在日本東京成立了中國同盟會。孫中山被推為同盟會總理,確定了「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建立民國,平均地權」的革命政綱,並以華興會機關刊物《二十世紀之支那》改組成為《民報》,在發刊詞首次提出「三民主義」學說。並制定「軍法之治,約法之治、憲法之治」三道程序。

受到清朝政府全力追緝的影響,自1907年起,孫中山便長期旅居歐美各國。孫中山從1895年至1911年,在辛亥革命前共領導了10次武裝起義,最後發動的1911年4月27日黃花崗起義也遭失敗。直至1911年10月10日,共進會與湖北新軍革命團體文學社共同策劃的武昌起義成功擊退清軍,掌控武漢,成立湖北軍政府,各省的革命黨鹹起響應,終推翻清朝。當時孫中山在美國科羅拉多州「典華」(今翻譯為丹佛)的朋友的餐廳打工度日,對革命事並不知情,所以孫中山說:「武昌之功,乃成於意外」。

為了民生辭去大總統

1911年12月29日,歸國4天的孫中山被推選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於1912年1月1日(辛亥十一月十三日)在南京宣誓就任。1912年3月8日,《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在由臨時參議院通過,3月11日公佈實施。

為了實現他的三民主義與國家的健康發展,他與袁世凱協議,只要「顛覆滿洲專制政府,鞏固中華民國,圖謀民生幸福……至專制政府既倒,民國卓立於世界,即當解臨時大總統之職」。1912年2月12日,清帝溥儀發佈《退位詔書》,中華民國的成立取代中國過去的帝國體制, 4月1日孫中山親自去參議院宣佈正式解除臨時大總統一職。希望自己專心致志的搞鐵路建設。

自由撰稿人傅國湧日前評論指出,這一壯舉,放在中國歷史上乃是前無古人的,這是近代政治文明的一束曙光,尤其考慮到這是在「官本位」根深蒂固的土地上發生的一幕,就更加值得敬佩。

反袁護法

1913年3月,宋教仁被暗殺,袁世凱被嫌疑為元兇。孫中山力主南方各省起兵反袁,史稱二次革命,但革命很快失敗。孫中山逃亡日本,於1914年在日本建立中華革命黨。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凱稱帝。1916年5月9日,回國8天的孫中山發表《討袁宣言》,號召推翻袁世凱。

1920年8月,陳炯明成功擊退盤踞廣州一帶的桂、滇系,請孫中山重回廣州。1921年4月2日,廣州非常國會取消軍政府,改總裁製為總統制,4月7日選孫中山為非常大總統,孫中山宣誓就職,開始第二次護法運動。

國共第一次合作

1923年1月,孫中山與蘇聯政府全權代表越飛在上海會面,正式討論與共產黨合作。孫、越會面後發表的《孫文越飛聯合宣言》明確表明,俄方會從外蒙古撤軍,承認中國對外蒙古的主權,承諾不在中國共產進行革命,認為共產主義制度不適合中國國情。

1924年,黃埔軍校成立。在蘇聯的影響下,孫中山同意中國共產黨黨員以個人身份加入中國國民黨。1924年1月20日至30日,孫中山在廣州召開了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堅持了上述條件下的「聯俄容共」政策。中共很多官員在國民黨內擔任要職,這樣中共成功附體國民黨。

1925年3月12日上午,孫中山病逝,享壽59歲。

中共附體挖心竊取政權

中共加入國民黨的1925年時,還不滿3000人,但到1928年,就爆增到3萬人。在北伐戰爭期間的1926年7月至1927年3月,中共利用國民黨北伐之際在上海發動了三次武裝暴動,進行破壞北伐。湖南農民暴動也是在這一時期開展的,1927年毛澤東利用北伐軍所到之處,迅速組織農民協會,開展農民運動並與國民黨爭奪「領導權與地盤」,直接導致1927年「4.12」國民黨對共產黨的大清洗。

1931年9月18日,日本關東軍製造震驚中外的「九一八」事變,在這國難當頭之際,中共利用國民黨軍抵抗日軍,無暇顧及的機會,於1931年11月7日-20日成立了偽「中華蘇維埃人民共和國」,製造「兩個中國」。不僅如此,還頒布「憲法」,號召「中國境內的各少數民族和各個 地區的人民都脫離中國、獨立建國」(第十四條),是徹頭徹腦地分裂國家的行徑,而且客觀上起到了直接的配合日本侵華的作用。

1932年5月《淞滬停戰協定》簽約後,國民政府北方軍事壓力減弱,遂開始籌備對中共紅軍這支禍國殃民的軍隊進行圍剿。

1934年1月中共的第五次反圍剿失敗,中共紅軍開始了「萬里長征」大逃亡。逃往遠離抗日前線的陝北,然而卻對外打著抗日的旗號。一年後,中共紅軍由原來的8萬多減至6千。

1936年12月12日,中共成功用奸計使張學良、楊虎城用軍事行為逼蔣與中共合作,這樣中共成功第二次附體國民黨。

1937年7月7日,日本軍製造了事端,開始對中國進行全面的侵華戰爭。國民黨軍在通過幾年的準備,開始全面的抗戰。抗日戰爭中,中國國民政府軍兵力最高時達500萬人。中國國民政府領導下的國民政府軍與日軍共有22次大型會戰、1117次大型戰鬥、小型戰鬥38931次。據中華民國國防部1946年統計,國民政府軍作戰傷亡322萬7926人、病亡42萬2479人;軍令部統計自七七事變以來海軍艦艇全部損失、損失戰機2468架。死亡的師級以上將官有74人。

在八年的抗戰中,中共利用國民黨軍在前線作戰的時機,中共不僅拿著國民政府的饗粱,而且在遠離抗日前線的大後方發展土地革命,招兵買馬,共產黨軍隊由戰前的約5萬人增至約130萬人(另有220萬地方武裝),國共兩黨的軍事實力對比發生了重大變化。

著名歷史學家辛灝年先生說:「國民黨抗戰是血寫的事實;我還要說的是,共產黨「抗戰」是墨寫的謊言。」

1945年,日本軍投降,中共開始了國內戰爭,最後終於竊取了政權。然而中共一直說所宣揚的民主、自由的國家卻統統拋棄,完全成了獨裁、專制、官僚統治。與孫中山先生提出的三民主義背道而馳!有評論說,孫中山先生現在也只能是望海峽對岸才能有些許安心!

(責任編輯:張頓)

相關新聞
六旬老人:《走向共和》孫中山演講
美學者本周四座談孫中山及其歷史定位
美學者研討會詮釋孫中山
中華公所仍擺不定「孫中山」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