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獲獎片遭禁 業內不滿大陸審查制度

人氣 6
標籤:

【大紀元2011年10月13日訊】(大紀元記者尚天綜合報導)繼馮小剛炮轟廣電總局後,近來導演王小帥等業界人士在微博對話討論中,也對大陸現行電影審查制度表達了不滿。大批網民亦籍此紛紛對現行體制進行痛批。

封殺理由多如毛 導演辛苦白費

據業內人士透露,近年來,反應現實、貼近生活的優秀電影被封殺的數量之多達幾百部,其理由則五花八門。其結果是導致胡編濫造的帝王戲氾濫成災,因為這樣的作品既不用向歷史負責,又不觸及今天的「敏感的社會問題」。

面對苦心經營出的作品被封殺,許多導演大吐苦水。因《雞犬不寧》而獲得第九屆巴西利亞國際電影節最佳導演獎的導演陳大明,回憶當年拍此片遭開封市宣傳部審查時的遭遇,至今仍感困惑。他從自己的經歷中得出結論:標準模糊讓影片更不容易被通過。

王小帥拍攝的《17歲的單車》在沒有拿到審片結果之前,便攜片參加了柏林國際電影節。雖贏得一尊銀熊,卻被禁止在國內公映。王小帥說:「只是有一個人說了這片子拍了太多胡同而非高樓就引發了後面的事件,而時至今日你都無從知道說這話的人是誰。」

近年來遭封殺的電影包括:

婁燁的《蘇州河》獲荷蘭鹿特丹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獎、日本銀座影展大獎,因首先在臺灣上映而遭禁映。《蘇州河》講述的是一個上海的普通攝像師,蘇州河邊一個酒吧老闆找他拍在店裡游泳的美人魚的形象。攝影師逐漸與扮演美人魚的女孩熟識。影片樸素而獨具特色的講述了兩段愛情故事。

寧浩的《無人區》據說因為電影裡沒有所謂的「好人」,一直審查不讓通過。有說導演營造的「無人區」,「殺人越貨、敲詐勒索、逍遙法外、為所欲為」,而公安愚蠢無能,被指擊中了共產黨無法無天的要害。

張元的《過年回家》獲56屆意大利威尼斯電影節最佳導演獎,因「詆譭」社會主義形象被禁演。張元受罰。電影最初沒有在大陸公映,據說源於張元導演所拍的電影都屬於地下電影,都難通過廣電總局的審核。

何建軍的《郵差》獲鹿特丹國際電影節金虎獎、新加坡電影節評審團大獎、希臘國際電影節「金亞歷山大獎」等,因涉嫌「詆譭」中國官員形象被禁演。

田壯壯的《藍風箏》獲日本東京國際電影節大獎,因涉嫌「詆譭」社會主義及party的形象被禁演。

張藝謀的《活著》獲戛納國際電影節評委會獎和男演員獎,因涉嫌「攻擊」社會主義法制而遭禁映……。

審查制度成桎梏 審查隨意性強

作為一門對社會影響力很大的藝術,電影需要反映現實。而中國電影的現狀卻越來越不如人意,其現行審查制度是扭曲中國電影的一個主要原因。導演馮小剛曾經在一次專題會上坦言:「應該認真檢討一下我們的審查給創作帶來的傷害和桎梏。這個問題不解決,想要拍出經得住時間考驗,無愧於時代的作品將是一句空話。」

據悉,廣電局在2008年曾發出過一份《廣電總局關於重申電影審查標準的通知》,在通知裡對電影禁止的內容做出了一系列的規定,但面對不同的電影,審查卻沒有具體的可執行標準。不同的題材需要通過不同部門的審查,並非都是廣電總局的官員,隨意性較大。非專業性以及注重意識形態的考量角度使影片的審查標準變得隨意且複雜。

電影現狀在體制 網民直言炮轟

由於電影審查制度造成的桎梏,使人們對國產片越來越不報希望。不少網民對現今電影的「紅色化」、「低俗化」和「炫富化」感到憤怒。下面節錄的網貼也許可以代表他們對中國電影現狀的態度:

「不看中國電影,是所有熱愛電影的人現在唯一能做的事」

「成為政治工具後就完了,甚麼建國大業我看到都噁心。」

「我們的社會有唐福珍、有鍾家三姐妹,可是沒有電影。有浴血抗戰的戰士,有反腐的英雄,有上訪千萬百姓,可是沒有電影。」

「他們選擇的原則,與藝術無關,與社會價值無關,與人性無關,與真實無關,有關的只是政治,以及某些高位者的喜好。」

「體制不改絕不看國產片!」

「根子不在廣電總局,而在於體制,不開放黨禁、報禁,人民沒有言論自由,作家也不敢反映社會現實。」

責任編輯:姜斌

相關新聞
吳思遠“炮轟”電影審查制度:有關部門太保守
不可能的任務3 中國一審未過關
中國電影審查揭秘:重思想內容
聽眾信箱:美國有電影審查制度嗎?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