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台竹編達人製土礱 找回農技印象

人氣: 13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11月17日報導】(中央社記者黃旭昇新北市17日電)在沒有電的時代,農家都利用石礱或土礱脫稻殼。製礱師傅歐鴻金火感念當時的勤儉與胼手胝足,遍訪耆老後,自己動手製作幾乎失傳的土礱,讓人懷念昔日農莊的真實情境。

新北市客家文化園區「礱間-客家的礱穀與舂米記憶特展」今天揭幕,從事竹編的歐鴻金火,親自示範「挨礱(磨稻穀)」。他說,6個月的時間終於研究成功,共製作出3個土礱,目前台灣已經相當罕見土礱、石礱。

歐鴻金火接受中央社訪問表示,土礱是竹編與紅土製作的,在他年約10歲時,雖曾協助家裡將稻米穀去殼,但實際上,對於如何製作土礱,毫無經驗。

趁著旅遊時,他說出心願,期望親手做石礱,傳承即將消失的農技,湊巧就有附近鄰居剛好製作過,歐鴻金火急著向耆老請教技巧與關鍵技術。

稻米調製的工具種類很多,土礱或石礱主要是用以磨掉稻殼,再用鼓風機除去糟糠。在沒有電力的時代,多是以人力推動土礱去殼。

歐鴻金火說,他將紅黏土加鹽水攪拌,製作成圓形土礱的內部上、下兩個底座,再以竹篾編織圍筐,以木角條等製作完成。今天許多體驗者,將上籮筐的稻穀,經由逆時針方向推拉後,稻穀由漏斗狀的的孔流出,變成粗糠。

新北市客家事務局說,舊時農家吃米都以「土礱」自行脫穀殼,礱間兼具「稻米穀去殼的場所」、「貯藏稻穀的處所」等雙重角色。「礱間」對現代人是陌生的名詞,對早期農業生產卻意義重大;希望透過食衣住行,讓外界更瞭解客家文化。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