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死亡

一清

人氣 138
標籤:

死亡和出生一樣重要,但是人都喜生而惡死。我對死亡的認識也是經歷了一個也許能說是漫長的心路歷程。

我在五到七歲的時候,就見過幾個鄰居老人過世。當時覺得太可怕了。看那老人被安放在靈堂上,很嚇人。聯想到自己的未來,老在想人為什麼要死,人能不能不死。

七歲那年,外婆去世了。葬禮我沒去,因為我得上學。只是聽從葬禮回來的母親講到,外婆去世前一天,不再說自己怕死,而是很安祥,到了晚上一直聽她在跟以往過世的親人逐個打招呼,第二天就走了。我聽了覺得很神秘,一直在想難道人死了之後還在另外一個地方繼續生活著嗎?假如這樣,那太好了!

十三歲的時候,奶奶過世了。她活著的時候對我很好,但是過世前的幾天,已不能說話了,所以沒聽她說什麼。那時候,已經能接受人會死去的基本事實了,不再覺得那麼可怕。

二十八歲那年,我父親去世了,聽說也是走得很輕鬆,太陽落山時突然反應不適,晚上十點多鐘就落氣了。我沒見上最後一面,想起小時候父親的養育之恩,如今還未來得及回報就走了,心中十分悲傷。也是聽母親講起,去世前大約六七天,父親突然跟母親講,說我的祖父來過,身上披著一件蓑衣,戴著一頂斗笠,沒說什麼就又轉出去了。

三十六歲那年,我弟弟離開了人世,他是得腦溢血死的。此前他就有先天性心臟病。因為我當時的經濟條件無力支持他做手術,而且即使手術成功,他也可能無法承負他作為農民的體力勞動,所以就一直在尋找可以替代手術,風險小、經濟負擔能承受,能恢復的較理想的方法。那時候,風行練氣功,其中法輪功的影響最大,教人煉功,治病效果奇佳,還教人做好人,還不要錢。那時候也沒多想,只是覺得這種功法太難得了,就趕緊叫他來學。他學得很認真,自己訴說效果良好。我想反正又不要錢,又沒什麼附加條件,農村裏也不缺那點時間,既然好那就好好煉吧。很遺憾,天有不測風雲,煉了三年之後,到了一九九九年下半年,煉法輪功就可能被抓去坐牢。他不敢煉了,結果當年就死了。我記得那是冬至後第三天,天氣淒冷,當儀器上顯示他的心跳越來越慢,越來越弱,最後在早晨太陽升起的時候,變成了一條直線。就這樣,他終於頭也不回地走了,留下一個十二歲的孤兒,三十三歲的寡婦,七十幾歲的老母。我感覺不到恐懼,心裏只有滿懷的悲憤。

到了二零零八年,我母親也離我而去了。此時她已八十四歲,歷盡了人間的酸甜苦辣,但是畢竟還是過了幾年平穩寧靜的日子,所以我的心裏已不再那麼難過。我心平氣和的看著她安祥的像睡著了一樣,躺在靈床上接受兒孫、親人的跪拜,然後裝入棺材,放入墓穴,蓋上黃土。如今,她的墳上已芳草幾度青黃了。而我也成了家中最年長的人了,在祖墳裏,也已留了一個我的位置……

我曾留意古人面對死亡的態度,既有很坦蕩的,也不乏充滿恐懼的,似乎和今天的人接近。一般顯得很坦蕩的人,往往都有一個精神支柱,或修道有成。比如說春秋時期的豫讓行刺趙簡子沒成功,兩次都被抓住。趙簡子就問為什麼如此堅持。他就說自己受智伯國士的禮遇,如今智伯沒有後人,所以他必須為其報仇。如今被擒,豫讓請求趙簡子能否借與鎧甲,讓他刺兩劍。趙簡子把鎧甲給他,豫讓刺了兩劍,然後對趙簡子說:「謝謝,我現在可以到九泉之下去見智伯了。」然後伏劍而死。

唐末宋初有個道士陳摶,在他過世之前大概半個月,寫了一封遺書寄給當時皇帝宋太宗趙光義:「臣已於某月某日謝世」,向皇帝辭行。很有意思,提前知道自己的死期,還從容道別。

耶穌被釘在十字架上,陪他赴死的是兩位強盜,其中一位嘲笑他:「你不是神的兒子嗎?你不是說能把人度到天國嗎?那你怎麼連自己的命都保不住啊?」耶穌沒說什麼。另一位則說:「你別這樣說。你沒看他在祈求天父饒恕殺死他的人嗎?難道這還不是個聖人嗎?」他轉而祈求耶穌:「當你回到天國的時候,能想起我這卑微的罪人嗎?」耶穌說:「我已在我的天國留下了你的位置。」然後說聲:「天父,請接下我的靈魂」就死了。

怕死的,我就不舉例了。反正誰都得去面對死亡。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態度,我現在的態度就是以平和的態度去面對。不知道您是否有更可取的態度?

──轉載自正見網

 

相關新聞
新唐人【世事關心】生死之間
【世事關心】生死之間-活摘器官大揭秘
在生死關頭
夏小強:為甚麼利比亞人民爭自由不懼生死?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