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大饑荒」——大屠殺的代名

人氣 56

【大紀元2011年11月04日訊】(新紀元周刊247期,記者吳雪兒、梁珍報導)因為新檔案出臺,大饑荒的真面貌終於呈現於世人。馮克從新界定「大饑荒」實際上是一場「大屠殺」。當權者的一個誤判,讓幾千萬的民眾失去了生命,及更多的民眾人性扭曲。引發這場浩劫,當權者和其它配合執行任務者,誰來負責?

今年7月份,荷蘭史學家馮克(Frank Dikotter)發表了他的新書名為「Mao’s Great Famine」,中文版本《毛澤東的大饑荒——1958-1962年的中國浩劫史》亦於最近發表。

為了寫這本書,馮克參考了—千多份檔案文件。在幾年的收集中,他到過了數十個檔案館,收集到許多省的資料,如北京、河北、湖南、浙江、廣東等省,這些材料包括黨內高層會議的詳細紀錄、未經刪節的重要領導人講話、農村工作研究、大規模死人事件分析、大躍進晚期派去的特別小組對饑荒真實程度的調查等。

書的出版商為新世紀出版社,負責人鮑樸說,馮克做為一個歷史研究學者,他去了幾十家中共檔案館,省市級、地縣級都有:「這是一個材料來源,檔案材料是研究歷史最重要的材料,還有一點,馮克做為歷史學家,他這本書,他不僅是給人留下一個歷史記錄,而且他提出了一個史學觀點:就是為大飢荒這事件的定位。」

鮑樸認為,這書有現實意義:「你不管是擁毛還是批毛,你都是要以事實為根據,這本書就奠定了一個基礎,他(馮克)把毛澤東時代中非常關鍵的幾年的脈絡搞得非常清楚,而且他的視野是全面的,他描述了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不僅是農民,因為饑荒這個詞是有誤導因素的,饑荒這個詞好像天氣不好,老天爺不賞臉,糧食收成少因此沒吃的,問題不是在這裡,而是一個政策性的問題,是一個政治判斷性的問題,最後導致幾千萬人餓死,這個事情後果是嚴重的,……他的視野是非常開闊的,做為一個史學家他也明白不誤地把自己的觀點明確地闡述出來,這一點我覺得非常可貴。」

大饑荒的真實死亡人數到現在都不能被確認,無論是過去按官方人口統計數據所估計的非正常死亡人數1,500萬到3,200萬,還是到現在根據大量祕密報告顯示至少有4,500萬人在那段時間非正常死亡,可以肯定的是它是中國社會的一場「浩劫」。「數字不重要,而是這些人是在什麼狀態下死去,如何死去才是最重要的。」馮克說。

對外公開的祕密檔案協助馮克更準確地對這場浩劫重新界定:「這不是一個大饑荒,而是更像一場大屠殺!」

食物變成對付人民的武器

他進一步解釋:「當人們講饑荒,在傳統的中國、在歐洲、在二次世界大戰後,沒有足夠的食物所以人們會飢餓,但在『三年大饑荒』的處境中,那個時期是有食物的,但食物全操控在黨的手中,食物成了一種『武器』!……因為食物成為了一個『武器』,用『饑荒』這個詞就不太準確了,而應該是大屠殺。中共一直在稱那次的饑荒是三年自然災害,馮克說,這樣形容不準確,首先,那不只是三年,最起碼是四年,更可能是很多年,其實饑荒在49年前就存在,但49年後卻沒有停止,而且越來越是人為的,因為農夫不再有自己的土地,他們要把農作物以國家操控的價格賣給國家,他們得到的生計就越來越少,所以漸漸這種飢餓變得越來越人為。」

馮克進一步解釋說:「饑荒在58年發生,但一直都有人饑死,直到62年仍有人在四川饑死!第一宗饑死的個案記錄是於58年2月在雲南,這段期間所發生的饑荒是人為的,而不是自然災害。食物不單只是用來操控人民,而且是當作一種懲罰,試想一想當所有東西都是公有化的,或是以這種大型的人民公社來傷害人,土地被徵收,農夫要以低於成本價來出售他的穀物,工具被拿走,甚至家都充公,完全失去了工作的動力!但另一邊,當地幹部要催趕生產力,他們要完成北京下達的要求,因此農夫和幹部就被鎖進一種暴力的惡性循環,所以食物作為『武器』就成了這個時期的主要特點。」

系統強制人們作可怕的抉擇

馮克說,在這場「大饑荒」中,基層的人們,如農民是最沒有特權的一群,他們力爭求存,去偷點穀物,去盡力保留自己的能量,但飢餓一直蔓延,他們需要作出一些很難的抉擇:「他們作出的妥協是我們很難理解的,這本書呈現了在大飢餓中,在層層的剝削中,道德妥協是隨之而來的事,你看到有人因此而針對自己家庭的成員,例如有很多女人不能做出抉擇,如哪個孩子該給食物,哪個孩子該讓他餓死,一些婦女不願意作出這種抉擇而自殺,寧願與孩子一起同歸於盡。結論是,人性的最劣性和最好性都在災難時表現出來,但最悲涼的是這個集體化系統強制人們作出絕對可怕的抉擇。」

在真正的饑荒,人們起碼可以自由活動去求助,他們可以從農村到城市,但三年「大饑荒」不是這樣,在一般正常的社會中,農民可以賣掉他們的東西,首飾、衣服來幫助他們面對困境,但在中國,所有東西都被公有化了,所以在那次的饑荒中,所有可以幫助人民面對饑荒的慣常解救方法都不存在;沒有言論自由,沒有遷移自由,沒有自由市場,也沒有慈善團體去幫助他們。

暴力訓練黨工具

馮克曾經說過,「大饑荒」最可怕的不是死亡,而是道德的滅盡才是最殘酷的,他表示,在「大饑荒」中,當人民被禁逃離時,他們會造假的離城批准證,或是以假的托詞離開,不再回來:「那個時期最恐怖的是什麼都是灰色地帶,證明這個系統迫使每人曾經需要作違背自己信念及道德價值的抉擇。」在採訪期間,馮克幾次提到暴力。中共以暴力統治,強迫扭曲人民的本性,最後成為黨執行命令的工具。

馮克說,在中國發生的政治運動是一浪接一浪的,都是相連的,去理解這些「因果」的關鍵,就是去看暴力所起的作用:「從49年開始,中國被軍事佔據了,一個通過暴力取得勢力的政權,必然會以暴力來維持。城市和農村的人們互相仇視,大躍進製造人們互相之間不滿的情緒,文革變成了報仇的機會,與鄰友算帳,那是一種暴力和報復的惡性循環,很難去打破。」

「大饑荒」到底誰應該負責?毛澤東還是共產黨?馮克說,問題的答案很顯然易見但又很難界定。他說,大饑荒發生是因為一個人想推動一個大躍進,饑荒停止是因為在61年底一個人下令要在經濟上進行改革,這個人就是毛澤東。這是一個簡易回答,但更複雜的是,在每一個層面上,人們都在支持毛,劉少奇於58年時很支持大躍進,周恩來不喜歡,但卻繼續幫毛去執行計劃,由北京到當地都有人很願意配合毛的見解!

自上而下的聯盟 糾纏不清

「可以看到自上而下的一種聯盟,糾纏不清。通常這就是在人性被侵犯時,你可以怪罪於頭目,你可以怪罪於那個系統,現實是,很多人在不同層面上在幹著他們自己都知道很清楚的錯事,所以到底誰應該負責是一個很複雜的問題。」馮克說。

有人會認為現在社會已經改變了很多,為何要記住歷史?馮克對此卻有不同的想法,「一個社區或者國家有點像一個人,你可能不喜歡你的童年,但你的童年將會影響你的成年,你的行為,你如何對待他人,唯有通過回望過去,那是很痛苦的過程,你才能明白自己的行為,然後如何去改變。」

在收集資料過程中,馮克在翻閱那些檔案時,有時會看了讓他難以入睡:「誰殺了誰,為何被殺、如何被殺等,一些形容很可怕,可以讓人很沮喪」,但他認為,從另一角度來看,也有它的正面作用,寫書就是嘗試創造一樣東西,將所有的事件串連在一起,讓別人可以閱讀並分享,所以翻閱檔案的過程,情緒是很複雜又矛盾的。他說:「人們被殺,然後每個人保持沉默,那就猶如第二次的死亡。我們做不了什麼去幫助這些人,他們都死了,但最起碼我們可以閱讀有關的事情,並記住歷史,這是我出這本書所希望達到的效果。」

明白了中國大陸過去的社會事件,也許對最近發生的「小悅悅被輾事件」會有點瞭解,為什麼現代中國大陸社會會發生這樣的事。◇

本文轉自247期【新紀元週刊】「焦點新聞」欄目
http://mag.epochtimes.com/b5/249/10013.htm

新紀元雜誌PDF版訂閱(52期10美元)

相關新聞
烏克蘭擬就大饑荒審判蘇共領導人
禁書《信陽事件》 披露大饑荒真相
梁露:中國大躍進─大饑荒必受歷史的審裁
助元:大饑荒瀋陽掠影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