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媒體聚焦中國經濟:中國故事走向負面

國際主流媒體紛紛報道中國經濟危機 美國「中國通」高盛集團退出中國被稱具標誌性意義

人氣 1
標籤:

【大紀元2011年12月13日訊】【編者按】中國經濟危急已成為國際主流媒體的焦點話題,在所有美資的撤資當中,美國高盛的退出具標誌性意義。高盛曾絞盡腦汁希望在中國扎根。《華爾街日報》稱「中國目前出現了問題」。路透社12日報導,這一波來勢洶湧的衰退正在席捲中國龐大的製造行業。

(大紀元記者王樺、程靜報道)每年一度的中共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於12日至14日召開,此前中共政治局的「定調」會議,提出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引起外界關注。近日國際《金融時報》、《華爾街日報》、《紐約時報》、日本產經新聞、路透社等紛紛報道中國經濟的情況。

外媒聚焦並分析中國經濟,認為中國故事難以避免地走向負面,中國經濟面臨嚴重困境。

北京「定調」明年經濟政策

中廣網北京12月12日報導,據經濟之聲報導,一年一度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今日召開,每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都會釋放最重要的政策信號。市場觀察者普遍認為,十年來最晚的一次會期,顯示中國經濟正處在複雜境地。熟悉會議運作的國務院專家透露,會前兩個月的密集調研中,領導人的觀感與各個部門的宏觀數據間,未必完全一致。

上週五,中共政治局召開被稱為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定調會」的會議,對明年的經濟工作,提出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

然而,《華爾街日報》報導,北京沒有對「穩健」和「積極」做出詳細解釋,但中共領導人暗示,已經做好推出進一步刺激經濟增長的措施的準備。此舉表明中國正在面臨挑戰。「控通脹」在讓位「穩增長」。

不過,中央財經大學中國銀行業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承認,2008年全球爆發金融危機,為了保增長,中國曾出台了一攬子刺激政策,進行大量投資,結果出現問題,一方面引起通脹,包括資產泡沫產生;另一方面導致經濟結構變得更加扭曲。

《華爾街日報》:中國故事走向負面

《華爾街日報》日前報導,當市場聚焦於岌岌可危的歐元,國際上眼明手快的對沖基金經理已經下注中國經濟衰退。他們看衰倚賴出口給中國原物料或其它商品的國家,預期這些國家的貨幣都將看貶,如澳大利亞、巴西、韓國等。

中國經濟增長故事曾經讓投資者興奮。然而,JW 聯合創辦人Luca Avellini表示:「我們注意到增長預期有明顯的變化,市場情緒從十分積極轉向相當負面。」

位於倫敦的對沖基金創業人Papamarkakis管理2億美元的基金。他舉例說,中國房地產的衰敗大大削減了對澳洲鐵礦的需求,鐵礦製成的鋼筋主要用於建築。而中國是澳洲最大的貿易夥伴,估計澳幣還將貶值。Papamarkakis說,10月份時他做了一次澳幣的賣空交易(short selling)。那時澳洲貨幣自2011年來已經貶了10%。他表示近期還將再次操作。

該報導稱,中國10月份出現自2007年以來第一次外幣淨流出。12月初,人民幣在其政府控制的交易範圍下連續8次降到低點,這表示投資者擔心中共可能控制其貨幣貶值,以更有利於出口。

一位未透露姓名的紐約對沖基金經紀人向《華爾街日報》表示,「中國目前出現了問題」。他表示,中共對銀行的資本儲備要求放鬆,以鼓勵貸款。他認為這是某種恐慌的信號。

《金融時報》:一個四萬億就夠了

對於北京似乎再準備施行刺激經濟的政策,《金融時報》12日以題為《一個四萬億就夠了》的文章稱,當年北京出手四萬億帶來的諸多後果,使得民眾往往聞寬鬆而心生厭惡。貨幣政策放鬆充滿爭議,一方面源於被視為通脹起源,另一方面也被解讀為利益集團解套。

報導說,四萬億有三大弊端難以迴避。首先,這一政策使得過去兩年中國經濟飽受通脹之苦,直到最近官方CPI才跌至5%之下。通貨膨脹,本質就是政府掠奪私人財產一種合法手段,隱秘而惡劣。在當前負利率以及投資渠道匱乏的格局之下,更是一種財富的逆向再分配:不少家庭財產以及民間財富因此縮水,在官方低利率之下,每年銀行存款中暗含的通貨膨脹稅就超過萬億;

其次,這一政策導致了大量「國進民退」行為,大量擠出民間資本。過去的天量信貸,更多低效率地分配給體制內勢力,造就了一度風靡全國的地王等現象。

最後,這一政策最為致命的敗筆,在於再次鼓勵了中國地方政府的投資狂潮。政府計劃看似只有四萬億,卻以乘數效應撬動了地方政府不知凡幾的「四萬億」,導致新一輪投資大躍進。

中國學者:地方政府債務規模趕上美國次貸危機

而且,前些年曾經有所收斂的地方政府債務情況,也因此徹底走向惡化。僅官方統計數據就高達10.7萬億,各級政府總負債保守估計將占中國GDP70%以上;進一步審視未來國有銀行的壞賬預期,其對於經濟全局影響也令人戰慄。

中山大學嶺南學院財政稅務系主任林江表示,中國地方政府債務規模,已趕上美國的次貸危機。這些債務中不良貸款的比重可能多達30%,不過,中國基本上不披露有關不良貸款規模的詳細情況。

路透社:來勢洶湧的衰退正席捲中國製造業

此外,曾號稱「世界工廠」的中國製造業近來越發衰落。中國貿易數據顯示,11月出口同比增速跌至2年來最低,對歐洲出口連續第三個月以個位數增長,與前8個月超過18%的平均增幅相比明顯放緩,而歐洲是中國的最大出口市場。

路透社12日報導,這一波來勢洶湧的衰退,正在席捲中國龐大的製造行業,令數以千計本已因利潤率下降而生存堪憂的工廠,為存活苦苦掙扎。

可以預計,伴隨著歐洲情況惡化,明年出口下滑趨勢將更為明顯,屆時數據將會更為難看。香港中小企業聯合會主席劉達邦稱,「我預計來年形勢甚至會更嚴峻。」他指出,工廠已經報告訂單同比降幅達15%。

德國之聲報導:中國經濟形勢正處於「腹背受敵」境地,一方面是國內製造業發展速度放緩,通脹壓力高居不下。另一方面是全球金融危機給中國帶來的意外衝擊。

知名對沖基金經理張敏傑說,目前中國經濟增長70%靠投資和出口,隨著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召開,如要保增長,調結構就可能推遲,越是推遲,爆發危機的可能性就越大。

《金融時報》:最黑暗時刻尚未到來

《金融時報》12日報導,最黑暗時刻顯然尚未到來,2013年往往被視為中國經濟最可能硬著陸的一年。由於投資、出口和消費往往被視為拉動中國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消費長期以來不旺,如今出口因外圍因素打壓,中國經濟如何避免在過度投資這條不歸路上繼續狂奔?

近期,投資客相繼撤資中國。全球最大私募股權公司黑石集團9月份轉讓了其持有的價值約14.6億元的上海Channel1購物中心95%股權之後,上海又曝出一批美國個人投資客集體拋售其上海物業,《第一財經日報》報導,最近有10多位美國投資客正在集體拋售上海某酒店的70多套房源,市場總價約在1.26億元左右。

有分析人士表示,在歐美經濟動盪的背景下,美國投資客相繼撤資中國樓市,並證實,外資撤出中國樓市確實呈上升趨勢。

中國市場的前景晦暗 外資加速撤離

此外,最近幾個月,美國銀行(Bank of America)和高盛也先後結束與中資銀行的聯姻。在它們採取行動之前,美銀(Bank of America)和美林(Merrill Lynch)將其擁有的中國建設銀行的10%的股份出售了大約一半。在所有美資的撤資當中,高盛的退出具有標誌性意義。高盛曾絞盡腦汁希望在中國扎根。

經濟學家何清漣表示,這些銀行已經看到一點:中國市場的前景晦暗,該是全身而退之時了。外資的不滿集中在三點:一是知識產權得不到保護,新規定迫使外資企業將業務和技術訣竅轉讓給中資公司,以換取市場准入。二是政府採購規定有失公平,在華經營的外資公司「期望在公開招標中獲得平等對待」。三是中國對外資企業併購採取的限制。要成立合資企業,外資方面必須尋找中國公司作為合作夥伴,雙方的股權分配只能是一半對一半。在中國知識產權保護力度嚴重不足,這給外資企業造成了巨大的損失。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11月15日首次發佈報告,預警中國金融系統風險,稱快速的信貸擴張導致貸款質量惡化、影子銀行和表外活動導致銀行脫媒現象加劇、房價下跌、全球經濟形勢不明朗等將嚴重影響中國銀行體系。

知名對沖基金經理張敏傑說,目前中國經濟增長70%靠投資和出口,隨著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召開,如要保增長,調結構就可能推遲,越是推遲,爆發危機的可能性就越大。

(責任編輯:高靜)

相關新聞
外電:中國經濟國進民退 將導致六四再現?
郎咸平揭中國經濟實情 大陸學者表贊同
郎咸平演講引轟動 海外專家駁陰謀論
謝國忠:2012年中國房地產界將出現倒閉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