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廣度:看見理想在哭

裴廣度

人氣 11

【大紀元2011年12月28日訊】 張國福在哭:「我怕那些捨生忘死的戰友打下的江山就這麼被貪官蝕空、糟毀啊。」

張國福是誰?神話般特級戰鬥英雄:

他參加過「三下江南」、「四保臨江」、「遼沈戰役」、「平津戰役」、「渡江作戰」、「進軍四川」、「湘西剿匪」和「抗美援朝」等眾多戰役,因作戰勇敢,屢建奇功,張國福先後榮立特等功一次、大功兩次、小功五次,並榮獲「四野」授予的「孤膽英雄」、「開路先鋒」、「青年戰鬥英雄」等榮譽稱號。還獲得東北人民解放軍英雄獎章兩枚、全國戰鬥英雄代表大會紀念章一枚、毛澤東獎章一枚、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獨立獎章一枚……

1947年5月,所在部隊攻打吉林市北面的江密峰。他孤身衝入國軍指揮所,俘虜國民黨中將趙伯昭。是年16歲。

1948年9月12日參加遼沈戰役,胡家窩棚戰鬥中,又是孤身一人手持爆破筒率先衝入廖耀湘兵團司令部,會同戰友端掉了廖兵團中樞,加速了遼沈戰役結束。

1950年9月,張國福出席了第一次全國戰鬥英雄代表大會,時年19歲,是多位英雄中最年輕的一位。會議期間,張國福受到了朱、毛、周等接見和敬酒。

1951年,他隨47軍入朝作戰。張國福所屬的連在臨津江345.6高地上堅守七天八夜,聯合國軍飛機、大炮、坦克狂轟濫炸,全連其餘陣亡,僅剩他和副連長,堅守住陣地,最後副連長也犧牲了。

回國後,他把「富」字改成「福」,一個上過小學課本的《孤膽英雄張國富》人間蒸發了,在老家鶴崗,礦務局消防隊幹起了消防員。消防隊解散後,在礦務局所屬的火藥廠當了20多年的火藥工,製造火藥,坐悶罐車押運火藥,裝卸火藥,直到1986年退休。很長一段時間,張國福一家7口擠在12平米的平房裡。從進廠到退休,他都是四級工,從未升過。5個兒女大多自謀職業,最困難的時候,張國福還帶著兒子天不亮撿煤矸子,省下單位發的飯拿回家給孩子吃。

若不是女兒好奇打探,默默埋名40年的張國福,不會被人知曉。

每當看到這類故事,誰的心都會起伏,歷史從來都不虛無。當共產黨和國民黨競爭時,正是他們用生命投票給共黨,有些是出自真誠,也有很多是被共黨的虛假宣傳欺騙。窮人不用說,國統區大批的學者、學生、演員放著比別人好的日子不過,紛紛跑向延安。共黨的主要領導者,今天看來也大多是富一代、富二代:陳、朱、周、毛、鄧……

有文化的爭自由,沒文化的爭平等,當在戰場上衝鋒的時候,誰都期望明天是個好日子。

可惜落後的現實再加上中國百年被原始資本主義、帝國主義毆打,出現一個否定對手的理論,感性上就會不加思考的接受,如同今天的憤青說:頂瞧不起日本人了,被美國人打敗了,被丟了兩顆原子彈,還整天跟在美國人後頭跑。言下之意跟強者學習還有錯誤,用感性代替理性,難道向非洲人學投標槍才是正確的嗎?

馬克思聲稱終極目標是自由人聯合體,但他主觀臆想出一個計劃性社會主義中間階段,有計劃就有被計劃,現實就是奴役和被奴役,說白了就是塑造新型奴隸制國家。

當一個國家為了完成一個人或幾個人的計劃時,吃不上飯算是輕的,關鍵是有疑義或不從,監牢和子彈就是獎賞。看看老毛咋對待和自己一起逃命鑽窯洞的戰友,患難是否得到人的對待。

76年,老毛走的時候,我們也哭過,就像今天朝鮮哭金正日一樣,自以為山河變色,誰知山河偷著樂。若知道國民經濟都快崩潰了,我們要吟唱老毛的「送瘟神」。

今天中國已走入市場經濟,有果實可供計劃了,政府的腐敗也集團化了。張國福每每看到貪官落馬,就會哭,就會說……

1998年7月11日,張國福走了,估計當年願意犧牲的人,今天已經剩不多了,如果說他們犧牲打天下,就是為今天的貪官橫行,你不可能信,反正我不信。這世界總是有一群人願意為民眾肝膽崑崙。

先不說憑甚麼被你計劃,只說反腐。你要說共黨不反腐,它會覺得委屈,反腐文件出了不少,甚至還出台了制度防腐規定。關鍵你的制度規定最後還是黨內說了算,都是兄弟會的誰反誰呀?反腐敗越反越腐正說明這一點。並且腐敗已傳染給公民,在非洲,海關、移民局、稅務局一找麻煩,我們的人就給錢,不僅讓別人瞧不起,而且越來越找麻煩。

個人認為:共黨要真想反腐就要引入競爭性防腐。最近陳衛、陳西被判刑,就是不是朋友就是敵人的思想在作怪。沒有把別人看成可尊敬的對手,憲法三十五條是寫給美國人的嗎?台灣人口僅2,300萬,主要政黨就有國民黨、民進黨、親民黨、台聯黨以及新黨,其餘政治目的團體有近200個。國民黨競爭中下台又在競爭中上台,今天的國民黨確實令人尊敬。二陳現在建黨,共黨已有8千萬黨員,誰的實力懸殊啊,到底怕甚麼?

不敢和平競爭的黨,就等著陳橋兵變吧。

張國福天堂還會哭。

2011-12-28

相關新聞
楊建利:「自由聲音」 切斷中共謊言的利劍
國際人權組織:決議以證據揭穿中共謊言
越南社團領袖支持神韻 揭中共謊言
中國油企伊拉克淘金  中共謊言現形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