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故事】第一件中山裝

人氣 109
標籤:

【大紀元2011年08月07日訊】【編者按】今年適逢中華民國建國100年紀念。在過去這一百年間,華人世界經歷了難以想像的苦難及巨大變化。自辛亥革命以來,保皇、復辟、軍閥割據、數次中原大戰、對日抗戰、國共內戰,然後兩岸分治。在大陸的華人經歷了鎮反、肅反、反右、人民公社、大躍進、三年大饑荒、文化大革命、六四天安門屠殺及時至今日仍在進行的對法輪功修煉團體的迫害。在台灣的華人則在國民黨一黨專制的情況下,經歷了二二八事件、白色恐怖、戒嚴、地方自治、美麗島事件、開放黨禁報禁、解嚴、開放大陸探親旅遊、總統直選及政黨輪替。

在這場為時100年顛沛流離的動亂中,華人也進行前所未有的大遷徙。為了逃避戰亂、饑荒、獨裁專制、為了自己及下一代尋求更好的未來,不但在中國各地四處遷徙,許多炎黃子孫也遠渡重洋移居海外,在世界各國落地生根。許多華人及其家族都有說不完的精彩故事,他們在過去100年到底是怎麼走過來的。

王世輝牙醫是波士頓華人社區知名的社團領袖,為人風趣熱情,他藉著這個機會,撰寫了《我的故事》,與社區好友們分享了王家一族的故事。在徵得他的同意後,波士頓《大紀元時報》將分多次刊載。在王醫生拋磚引玉後,歡迎讀者們能將自己家族的故事與社區華人分享,尋找共同記憶,促進不同華人社區間的了解。以下就是王世輝醫生的故事:


國父孫中山先生著改革後的中山裝。(王世輝提供)

開場白

1620年,102位清教徒,從英國搭乘五月花號小帆船,同舟共濟橫渡大西洋,66天後在麻州鱈魚角登陸,開創了美國的移民新頁。1982年6月25日,我從台北松山機場,搭乘西北航空公司的東方波音747班機,單槍匹馬橫跨太平洋,歷經18小時抵達芝加哥,然後轉機來到波士頓,踏出我的移民腳步。2010年7月,小兒貞桓到上海中國移動(China Mobil)當intern,在上海和我的父親母親(他的爺爺奶奶)見到面。當祖孫相擁時,擦出了一道火花,在這短暫的火花中,卻蘊藏著我們王家三代的移民故事。

我的祖先

我的祖籍是浙江省奉化縣長壽鄉淑浦村,先總統蔣介石的老家是奉化縣的溪口鎮,母親王太夫人是否和我們有親戚關係,有待考證。父親從王氏祖宗祠堂抄寫編纂「王氏宗譜」一巨冊,重達十磅,共計628 頁。王氏祖先源自東周靈王第十一太子「喬」,因直諫被廢為庶人,遷居瑯琊緱嶺。「喬」的兒子「敬宗」捨姬姓稱王姓,此為王氏始祖。後裔分為三支,一支遷往山西太原,一支留居山東瑯琊,另一支流往他鄉。瑯琊王姓之「導公」是吾族南遷之始祖,第四十九世祖「文虎公」從紹興遷居奉化,此為奉化王氏之始祖。


為孫中山先生改製中山裝的上海榮昌祥主人王才運。(王世輝提供)

十九世紀初,以奉化江口為中心的剡江流域,出現以縫衣維生者,他們或三五成群,或單門獨戶,用一把剪刀,一根市尺,一柄熨斗及針線團,在上海、南京、寧波等地為人裁布縫衣。當時沒有工廠店面,裁縫靠上門兜生意,他們的全部家當用一塊布包起來,人們俗稱「包袱店」。

1904年,王濬木為革命家徐錫麟縫製了中國第一套西服,王濬木之子王才運繼承父業,在上海小馬路開設中國第一家小型的「王榮泰西服」,1910年遷址南京路,改店名為「榮昌祥呢羢西服號」,這是中國正式第一家西服店。

1916年4月,孫中山先生從日本返回上海,有一天他帶著一套日本陸軍士官服來到榮昌祥,與王才運談了想「改革此服,為吾所用」,通過服飾變革來振奮民心。

經過王才運和徒弟們的集體創作,一種「直翻領」、「四貼袋」、「墊肩」、「襯夾」的新穎服裝誕生了。中山先生建議改七粒扣為五粒扣,以象徵「五權憲法」;改上貼袋袋蓋為倒山形筆架式,表示革命需要知識份子,這就是中山裝的來由。

「榮昌祥」店東父子不僅創製了中國第一套西裝、第一件中山裝、第一家西服店,並且造就大批西服優秀人材,形成中國著名的「奉幫裁縫」。榮昌祥在王才運慘澹經營數年之後事業蒸蒸日上,寧波子弟都來投奔拜師,我的祖父王宏卿最後繼承了榮昌祥的招牌和經營權,就在上海定居下來,寧波人就成為上海人了。(未完,下期續)◇

相關新聞
波士頓華人不冷漠
【人物專訪】波士頓華人牙醫協會會長王迎光
中山裝形象鮮明 廣東業者擬申報為文化遺產
紐英崙中華專協王世輝談申請大學新方向、思維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