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報:《金陵十三釵》的商業和政治含意

人氣 87
標籤:

【大紀元2012年01月01日訊】(大紀元記者張東光編譯報導)《金陵十三釵》這部中國耗資最貴、描寫日軍南京大屠殺的鉅片近期在中國境內的戲院上映,該片已代表中國角逐奧斯卡外語片,是中共官方運用「軟實力」來影響全球的又一體現。

《衛報》報導,中共官方希望,該片能成為破除早期影評對中國影片情節不佳、演技僵硬與宣傳導向的刻板印象的中國新興電影工業代表作。片中的主角克里斯汀.貝爾(Christian Bale)扮演美國的殯葬人員,他試圖在1937年12月13日拯救遭到日軍入侵南京市強暴與屠殺的婦女與小孩。

首映的時間恰巧選在南京大屠殺紀念日的前夕,頗有想激起全國對這段悲慘歷史同仇敵愾,同時讓中國的電影邁向現代化的野心。對於西方來說,沒有一個中國近代史的題材比「南京大屠殺」所傳遞的訊息更敏感了。歷史學家估計,這場日軍大屠殺中,約有15~30萬的南京平民死亡。

自毛澤東時代的黑白宣傳片以來,殺戮的劇情一直都是中國影片的主軸。而這部新的《金陵十三釵》加入了種族話題、形象改造與高科技手法的因素。

導演張藝謀至今仍未贏得奧斯卡獎項,影評濤濤(Taotao)認為:「人們都會去看張藝謀的影片,但我們已不再有太高的期望。」海外的影評認為,這部影片仍然結合了商業的粗糙與政治的宣傳。

好萊塢影評托德‧麥卡錫(Todd McCarthy)寫道:「這是一部你只會在好萊塢製片看到的影片–將性的情節強加入一個南京大屠殺這樣令人驚悚的事件中。」中國影評人則說,該片劇情薄弱,貝爾的表現也難令人信服。

在該片首映之後,貝爾表示:「這部片探討的遠遠不僅是人類與人類對危機的反應,也探討人類如何降低獸性行為,和如何提升至最光榮的行為。」但許多中國觀眾認為,張藝謀與中共當局太親近,也太汲汲營營於商業利益了。

近幾年來,由於中共當局大力支持,加上許多外國演員的加入配合,中國電影工業不論在製片數量與票房收入上,都已擠身全球第三大,僅次於美國好萊塢與印度寶萊塢。

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副院長向勇說,當局金援電影工業的理由兼具政治與商業的考量。他說:「有人說,好萊塢是真正的美國外交部,這凸顯電影工業對一個國家有多重要,」「中國近期很少拍出高品質的影片給國外觀眾看。因此,從文化的角度來看,電影工業的推廣是我們國家強化『軟實力』的一個重要途徑。」

北京紫禁城影業公司導演強中原(音譯)指出,由於當局政策的補助,他們今年稍早拍片的預算較兩年前增加一倍,「現在我們可以拍出3千萬至4千萬人民幣的大片,有的甚至可拍出1億人民幣的片子。」

據報導,中國民生銀行是《金陵十三釵》贊助的金主之一。影評擔心,中共當局支持這樣的題材,可能會引導導演去拍攝更多這種類型的影片。周雷蒙(音譯)說:「目前已有10多部電影拍攝南京大屠殺的題材,」「拍攝該主題的中國導演與拍攝大屠殺的猶太導演沒甚麼兩樣。他們就是不會喊停。」

(責任編輯:畢儒宗)

相關新聞
兩岸三地電影同登奧斯卡最佳外語片候選名單
青史可鑑:南京保衛戰的噩夢
美媒:《金陵十三釵》難引觀眾共鳴
「蝙蝠俠」闖中國大陸  見陳光誠遭推搡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