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海】震驚!文革結束時的中國實況

人氣 315
標籤:

【大紀元2012年11月15日訊】政治上,文化大革命嚴重混淆敵我,嚴重踐踏國家的民主法制,造成冤假錯案堆積如山。

據統計,文革十年中,全國被立案審查的幹部高達230萬人,占文革前夕全國1,200萬幹部的19.2%。中共中央和國家機關各部委被審查的幹部有29,885人,占幹部總數的16.7%。其中,中央副部級和地方副省級以上的高級幹部被立案審查的達75%。據最高人民法院1980年9月統計,僅因劉少奇問題而受株連的「案件」就有2.6萬多件,被判刑的達2.8萬多人。黨和政府的各級機構、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和政協組織,長期陷於癱瘓和不正常狀態。「反革命罪」案件有230萬件,殺了70多萬人(後來全部平反。僅有林彪案,江青案未平反),公安、檢察、司法等專政機關和維護社會秩序的機關都被搞亂了。

經濟上,文化大革命造成中國國民經濟的巨大損失。

1977年12月,據李先念在全國計劃會議上估計,文革十年在經濟上僅國民收入就損失人民幣5,000億元。這個數字相當於建政30年全部基本建設投資的80%,超過了建政30年全國固定資產的總和。文革期間,有5年經濟增長不超過4%,其中3年負增長:1967年增長-5.7%,1968年增長 -4.1%,1976年增長-1.6%(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編:《中國經濟發展五十年大事記》)。1978年2月,華國鋒在五屆人大一次會議上作的 《政府工作報告》中說:由於文革的破壞,僅1974年到1976年,全國就損失工業總產值1,000億元,鋼產量2,800萬噸,財政收入400億元,整個國民經濟幾乎到了崩潰的邊緣。

文化上,這場由文化領域肇始的大革命,對教科文的摧殘尤其嚴重。

無數的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遺產遭受浩劫,一大批學有專長的知識份子受到殘酷迫害。到1968年底,中科院僅在北京的171位高級研究人員中,就有 131位先後被列為打倒和審查對象。全院被迫害致死的達229名。上海科技界的一個特務案,株連了14個研究單位,1,000多人。受逼供、拷打等殘酷迫害的科技人員和幹部達607人,活活打死2人,6人被迫自殺(《科技日報》2008年3月17日)。從1966年到1976年,十年沒有組織過正式高考,交白卷也可以上大學。1982年人口普查統計表明,當年全國文盲半文盲多達2億3千多萬人。文化大革命還造成全民族空前的思想混亂,社會風氣受到嚴重破壞。

文革結束時,中國老百姓的生活狀況如何呢?

先看市民生活。城市市民基本上靠工資生活。然而,從1957年到1976年,全國職工在長達20年的時間裏幾乎沒漲過工資。1957年全國職工平均貨幣工資624元,1976年下降到575元,不進反退,還少了49元(曾培炎主編:《新中國經濟50年》,第897-898頁)。很多生活消費品供給不足,需憑票購買。糧票,更是流行了40年,被稱作第二貨幣。三轉一響一卡嚓(自行車,手錶,縫紉機,收音機,照相機),五大件置備整齊不到600元,但對很多家庭來說,雖個個心嚮往之卻只能敬而遠之。服裝從顏色到樣式,單調劃一,藍、黑、綠、灰,是佔絕對統治地位的主色調。住房相當困難。改革開放初期,上海180萬住戶中,按國家標準,有89.98萬戶為住房困難戶,佔了總戶數的一半左右,其中三代同室的119,499戶;父母與12週歲以上子女同室的 316,079戶;12週歲以上兄妹同室的85,603戶;兩戶同居一室的44,332戶;人均居住2平米以下的268,650戶。住房大多沒有客廳進門就是臥室廚房,衛生間很多是幾家合用。

再看農民的生活。安徽農村最有代表性。

1977年6月,中共中央任命萬里擔任安徽省委第一書記。到任以後,萬里先後來到蕪湖、徽州、肥東、定遠、鳳陽等地調研,所見所聞,使他大為震驚。他後來回憶說:「原來農民的生活水平這麼低啊,吃不飽,穿不暖,住的房子不像個房子的樣子。淮北、皖東有些窮村,門、窗都是泥土坯的,連桌子、凳子也是泥土坯的,找不到一件木器傢俱,真是家徒四壁呀。我真沒料到,「解放」幾十年了,不少農村還這麼窮!」(田紀云:《萬里:改革開放的大功臣》《炎黃春秋》 2006年第5期)。20多戶人家68口人的生產隊,4戶沒有門,3戶沒水缸,5戶沒有桌子。隊長史成德是個復員軍人,一家10口人只有一床被子、7個飯碗,筷子全是樹條或秸稈做的。安徽農村的情況並非個別現象。據原農業部人民公社管理局統計的數字:1978年,全國農民每人年均從集體分配到的收入僅有 74.67元,其中兩億農民的年均收入低於50元。有1.12億人每天能掙到一角一分錢,1.9億人每天能掙一角三分錢,有2.7億人每天能掙一角四分錢。相當多的農民辛辛苦苦幹一年不僅掙不到錢,還倒欠生產隊的錢。

中外的巨大差距

從20世紀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在中國相繼發動「大躍進」運動、人民公社化運動、「文化大革命」,「左」的錯誤一個接著一個,西方世界、中國周邊的一些國家和地區,又在幹甚麼呢?又是怎樣一副圖景呢?

1、蓬勃興起的新科技革命

新科技革命,也稱作第三次科技革命,首先興起於二戰以後的美國。這次科技革命的一個重要特點,是將二戰期間積累的本來服從於戰爭需要的軍事技術轉移到民用上來,使得原子能技術、信息技術、生物技術、空間技術等尖端技術得到快速發展並廣泛應用。在原子能技術方面,1945年7月,美國成功試爆第一顆原子彈,標誌著利用原子能時代的開始。1957年,美國西屋公司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個壓水堆型商用核電站,蘇聯以及英法等國也相繼建成了核電站。核電站作為一 種新能源,開始迅速發展。在信息技術方面,1946年2月世界上第一台電腦ENIAC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誕生。1958年出現了晶體管計算機。60年代中期以後出現了每秒運算千萬次的集成電路即第三代計算機。1971年世界上第一台以大規模集成電路做芯片的微型計算機在美國製成。在超大型計算機發展的同時微型計算機和微處理機家庭和個人用電腦迅速發展。在空間技術方面,1957年10月4日11月3日蘇聯相繼成功發射了兩顆人造地球衛星。此後,美、蘇兩國開始了激烈的太空競爭。1969年7月,美國「阿波羅11號」飛船首次登月,1981年4月,「哥倫比亞號」航天飛機又成功發射。在生物技術方面,1972年,美國科學家成功完成了世界上第一次DNA重組實驗;1978年,世界上第一個試管嬰兒在英國出生。此外,新材料技術、海洋技術等也迅速發展。新科技革命的蓬勃興起,使世界經濟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極大地改變了世界的面貌和人們的思維方式、行為方式和生活方式,也極大地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發 展。

2、美歐日經濟實力的大發展、大提升

在新科技革命的推動下,美國經濟高速發展,從1961年1月到1969年10月,美國經濟連續上升了106個月,60年代的美國被稱為繁榮的十年。 1975年,美國GDP總額達到15265億美元,是1957年的3.2倍。從1951年到1971年的20年間,西德GDP增加了5倍多,是除日本之外發展最快的西方國家。1951—1970年,法國工業年均增長5.9%,1970年國民生產總值達到1409億美元。日本的發展尤其令人矚目。1955 年,日本編製《經濟自立五年計劃》(1956―1960年);1960年,又實施為期10年的國民收入倍增計劃。1955—1960年,日本經濟年均增長 8.5%,1960—1965年為9.8%,1965—1970年為11.8%。從1955—1970年,日本GDP增長了7.2倍。日本、美國、歐洲經濟的高速發展一直持續到1973年石油危機爆發,這個時期也被稱作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發展的第二個「黃金時代」。在這期間,中國周邊原來一些比較落後的國家和地區,如韓國、新加坡等,也抓住機遇快速發展,實現了經濟起飛。20世紀50年代,韓國的經濟總量和中國的山東省差不多。但在隨後的20年裡韓國創造了著名的「漢江奇蹟」,到80年代一改貧窮落後的面貌,經濟總量遙遙領先山東。彈丸之地的香港,1977年進出口總額達到196億美元,而整個中國內地當年只有148億美元(《港澳經濟考察報告》,1978年5月31日)。

3、巨大的差距與震撼

對中外經濟科技之間巨大差距的真實認知,是在粉碎四人幫之後通過出國考察訪問實現的。文革結束後,由於國內局勢的深刻變動,人們急切地想瞭解外部世界的面貌。這樣,從1978年起,全國掀起了一股聲勢浩大的出國考察熱潮。重要的考察團包括:以林乎加為團長的赴日經濟代表團;以李一氓為團長,於光遠、 喬石為副團長赴羅馬尼亞、南斯拉夫代表團、以段雲為組長的港澳經濟貿易考察團和以國務院副總理谷牧為團長的赴西歐五國(法國、瑞士、比利時、丹麥、西德) 考察團。其中西歐五國團最引人注目。該團於1978年5月2日出發,6月6日回國,行程36天。訪問期間,歐洲經濟的自動化、現代化、高效率,給考察團成員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們看到:西德一個年產5,000萬噸褐煤的露天煤礦只用2,000工人,而中國生產相同數量的煤需要16萬工人,相差80倍;瑞士伯爾尼公司一個低水頭水力發電站,裝機容量2.5萬千瓦,職工只有12人。中國江西省江口水電站,當時裝機2.6萬千瓦,職工卻有298人,高出20多倍。法國馬賽索爾梅爾鋼廠年產350萬噸鋼只需7,000工人,而中國武鋼年產鋼230萬噸,卻需要67,000工人,相差14.5倍。法國戴高樂機場,一分鐘起落一架飛機,一小時60架;而北京首都國際機場半小時起落一架,一小時起落兩架,還搞得手忙腳亂。代表團成員之一、時任廣東省副省長的王全國20年後提及這次出訪,仍激動不已,他說:「那一個多月的考察,讓我們大開眼界,思想豁然開朗,所見所聞震撼每一個人的心,可以說我們很受刺激!閉關自守,總以為自己是世界強國,動不動就支援第三世界,總認為資本主義腐朽沒落,可走出國門一看,完全不是那麼回事,你中國屬於世界落後的那三分之二!」(《追尋1978——中國改革開放紀元訪談錄》第558頁)。訪問日本的人回來介紹:日本普通工人家庭一般有四五十平方米的住宅,全國平均每兩戶有一輛汽車,95%以上的人家有電視機、電冰箱、洗衣機等耐用消費品,服裝式樣多,農民都穿毛料子。日本東京的大型商店商品多達50萬種,而北京的王府井百貨大樓僅有2.2萬種,相比之下,我們「實在覺得很寒磣」。

1978年6月1日、3日、30日,中央政治局三次開會,專門聽取了訪日團、港澳團和西歐五國團的匯報。9月12日,鄧小平在朝鮮同金日成會談時說:「我們一定要以國際上先進的技術作為我們搞現代化的出發點。最近我們的同志出去看了一下,越看越感到我們落後。甚麼叫現代化?50年代一個樣,60年代不一樣了,70年代就更不一樣了。」

(來源:凱迪社區;責任編輯:李文慧)

相關新聞
陸客來台投書  字字血淚控中共惡行
陸媒批薄熙來:文革模式死路一條
陳破空:薄熙來既倒 毛澤東將如何?
金鐘:最新版文革死亡人數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