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C香港觀察:人非人的香港政治與社會

人氣 1

【大紀元2012年02月29日訊】2月28日,BBC刊載署名鄒頌華題為《人非人的香港政治與社會》的文章。文章表示,不能否認的是,港英時代,社會有歧視和矛盾,但「華人與狗」和「反英抗暴」的時代早已遠去,過去社會上大致容許不同的人物、角色和目的,不同利益集團可共生,左中右算是互不干涉侵犯,而不是今天的權鬥。那時候,人還尊重彼此是人。英女皇是人,港督是人,小市民是人,「阿星阿差」(對印巴族裔的俗稱)是人,「阿燦」和「大叔」(來自中國的新移民)也是人。現在呢?我們被稱為狗,新移民是蝗蟲,議員是老鼠,未來特首是狼或是豬,現任的只是奴!我們距動物農莊愈來愈近。

文章說,不久前,《華爾街日報》編輯Hugo Restall發表了一篇名為Hong Kong Was Better Under the British的文章,引起不少迴響。

單看標題,再比照今天的香港,不難理解為何此文一出,觸動了多人的神經。尤其是他的結論:「在英國管治下,香港兼享雙方(指中英雙方)的好處,既有民主的保護,又有倫敦輸入的高效率而心存憂慮的行政人員。現在的香港卻兼具兩極的壞處:既有日益嚴重的貪污,又有專制政權加持的軟腳蟹本地管治班子。唯一的好消息,是傳媒還能自由揭發醜聞,不過這種自由也不知能再維持多久。」

有人批評,作者是洋人,自然認為香港在英國管治下比現在好,然後搬出華人曾經不能與洋人平起平坐住進山頂等民初時代的例子,以及港府警界之貪風也曾非常猖獗,力證香港在殖民地時代有多不濟。

但亦有很多人和應作者引述回歸前《遠東經濟評論》編輯Derek Davies的感慨:「『我只期盼並相信,在未來,不會有香港人對英國訪客說,香港還是在外國惡魔管治時比較好。』十五年後,越來越多人如此感觸。」

香港城邦論

文章說,由2003年五十萬人七一大遊行開始,不時可看到示威場合中有遊行隊伍拿出昔日的殖民地旗幟,也有不少人在網上發起群組,緬懷殖民歲月,再發展至近日由學者陳雲,一石激起千重浪的香港城邦論。(根據城邦論,香港不等於中國,香港要推行自治運動,最終走上城邦自治卻非獨立之路,而政府之間當然井水河水互不侵犯。作者主張香港的民主運動與中國民運分家,以擺脫這種消滅港人尊嚴的中國情結,而香港也沒有人心回歸的必要)。

由此可見,十五年間,中共和特區政府在香港把去殖成為當務之急,甚至有中國官員動輒指責港人親英戀殖、港英餘孽,但人心未回歸是事實,社會愈想和諧卻愈分化也是事實,如今特首選舉上各黨派和利益集團的鬥爭害了香港的福祉也是事實。難道真的是洋人管治下,香港才有太平日子?

《華爾街日報》所指的──如香港有民主的保護,誠然有偏頗之處(香港卻從來沒有真正意義的民主,出現過的直選也只是曇花一現),但文中有幾個重點──相對廉潔、尊重法律、防止濫權的政府,確是英國人留下來的好東西。這是由麥理浩時代至回歸前的二十多年間,香港努力建立起來的,不管背後宗主國有甚麼動機,那仍是香港之福。

動物農莊的局面

文章還說,香港回歸的蜜月期已經過去,香港人也看清楚「五十年不變」的理念消失,在劣幣驅逐良幣的情況下,這十五年間,香港既無任何深得民心的政策出現,也無力幫助中國邁向廉潔民主之道,反而見證著我們在殖民時代最後二十多年建立、曾經緊抱不放的價值,有逐漸崩潰之勢。特首曾蔭權的貪污醜聞,雖至今未有定案,但已暴露出香港的廉潔社會有自身難保之勢。

昔日廉政公署乃總督特派,而總督又代表英王,押上的是英國王室的尊嚴和權威,不敢造次。廉政公署無私的形象,也可在多宗大案中反映出來,遠有葛柏案,近有冼錦華案,無分國籍種族階級,一視同仁。回歸後廉署能否保著這個貞節牌坊,實在令人擔憂。回歸以後,廉署向特首負責,但特首並非民選,他聽命的中央十之八九也離不開貪腐,維基解密就指出中共高層和高官在瑞士銀行擁有多達5000個賬戶,三分之二屬中央官員。而未來的特首,不論是哪位候選人出線,他們與中央和商界的關係千絲萬縷,代表了中港兩地不同派系的利益,比曾蔭權的公務員背景更為複雜。香港面對涉及宗主國的貪污舞弊,根本就束手無策。

莫說曾蔭權貪污指控是否成立,但權貴之間的往來所造成的瓜田李下,其實是越演越烈的仇富表現。這次特首選舉,票不在市民手裡,候選雙方背後都是大資本家,一方代表傳統左派勢力,另一方明顯有地產利益集團為後台,資本家刀光劍影,不論誰勝誰負,我們都只是蟻民,香港也將繼續成為中國的利益輸送帶和提款機。面對這個困局,即使不緬懷殖民的舊日好風光,現在真的難以令人說一聲「我愛香港」。

相關新聞
3名大陸生在港代考被判入獄10個月
中共高層內訌波及香港 親共候選人互揭醜
時評家程翔:特選涉中共高層利益交換
港媒再傳「江澤民病危」 重返301醫院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