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貪官高談反腐 被批「沒臉沒皮」

人氣 1

【大紀元2012年06月30日訊】(大紀元記者金睛報導)日前,中共高官劉淇、周永康高調推出反腐言論。外界認為,腐敗分子高談反腐,也算是中國特色。民主黨人士李志友表示,真要反腐,中國就必須要走上民主憲政的軌道。

中共黨官反腐調子都很高

北京市委書記劉淇6月29日在黨代會上稱:「保持懲治腐敗強勁勢頭,對腐敗案絕不姑息」。

而此前,6月26日在大連舉行的國際反貪局聯合會第四屆研討會開幕式上,政法委書記周永康更稱:「當前腐敗現象易發多發的態勢還沒有根本改變。將始終對腐敗現象堅持零容忍的態度,對腐敗案件發現一起堅決依法依紀查處一起」。

腐敗分子高談反腐

據《阿波羅網》報導,一位一切手續辦妥,移民加拿大的參加過兩個08年奧運會場館建設的建築商透露說,就他知道的,劉淇利用北京奧運貪污到自己口袋裏的錢至少2個億。

建築商透露,他要想得到項目,就得首先給劉淇好處,然後才能進行中標,中標以後還得再對劉「表示表示」。

在建設工程的過程中劉淇隨時隨地來找他,不是要個奔馳汽車就是說甚麼甚麼事情需要急用錢。他不敢問,更不敢不給。

一次,劉淇對建築商說,其實我比你們難,我上面的人也需要「打點」的,你知道「打點」他們得是甚麼吧!

劉淇是北京市委書記,是政治局委員,他上面的人也就是政治局常委了,2008年3月,北京奧組委主席劉淇陪同「奧運火種」抵京,政治局常委、政法委書記周永康親自到機場「迎接」。

有人說:政法委和「奧運火種」連的上嗎?當然完全連不上,但有錢能使鬼推磨,周永康去機場推推磨也沒有甚麼奇怪的。

該建築商透露,兩年下來,光現金他就分5次給了劉淇700萬。一輛奔馳560,一套北京大興的600平米高檔別墅。

建築商說,「我只是一個不算大的開發商,那些比我大的開發商呢,項目更多的開發商呢!保守的說,這個奧運會就他劉淇個人進賬2個億,一點水分都不會有的。」

他說,這些中共官員無恥與貪婪的令人無法想像,官越大越貪婪無恥,因為他們知道他們今天是官,明天可能就是囚徒。所以變本加厲的貪污腐敗,給錢他們就收,不給他們就自己要,給女人就X。表面看著他們一個個好像正人君子,其實個個都是流氓。

來自海外消息,《北京日報》社長梅寧華任職北京市文物局局長期間,與曾慶紅、劉淇、賈慶林等相互勾結,涉貪首都博物館新館(以下簡稱首博新館)高達16億元的建設費。事件涉及前國家副主席曾慶紅、中共常委賈慶林、現任北京市委書記劉淇等中共要員。

而關於周永康家族的腐敗,那就更是驚人。據英國《每日郵報》評選出中國十大「黑領人物」,周永康非常有幸地被評為十大「黑領人物」。

2008年11月19日,中國首富黃光裕被以操縱股價的罪名收監,公安部部長助理鄭少東首當其衝。被「雙規」的鄭少東在初期的抵抗被中紀委一整套攻勢瓦解後,開始交待問題,其中就有許多關於周永康兒子周斌的違法行為。
  
周斌利用周永康的影響力,在周曾經工作過的地方或部門大搞權錢交易。比如插手四川大型工程項目,通過國土資源部大肆倒賣土地;插手中石油的石化項目,賣官鬻爵;尤其是利用其父在政法系統的影響力,收取巨額「保護費」,替一些不法商人「消災」等等。據說這些證據都十分具體紮實。

消息人士「吾囗」在推特上披露,2009年的最後一天,周永康「愛將」前公安部部長助理鄭少東被「雙規」,鄭揭發出周永康腐敗,說他和張京給周家族的錢就超過三、四個億人民幣,他也給周家族在香港買了房子,在加拿大買了房子,也洗了兩千多萬美金。揭發完後他就被自殺了。

2011年 6月,國土資源部原副部長李元因違紀被宣佈「雙開」(開除黨籍和公職),有報導稱,周斌曾通過李元「搞地皮」。周永康擔任第一任國土資源部部長時,李元是副部長,國土部很多人都是周的親信。當中紀委賀國強調查李元時,周永康怕事情涉及自己的兒子從而影響自己在18大人事安排上的發言權,於是他一面通過賀國強叫停了調查,一面下令公安部暗查是誰在調查,最後此事不了了之。

「人無臉皮 天下無敵」

外界對中共的腐敗官員有這麼一句描繪,「樹若無皮,必死無疑;人無臉皮,天下無敵。」

廣西民主黨李志友對大紀元記者表示:「中共的專制獨裁是產生腐敗、貪污的溫床,「腐敗、貪污」就是中共這個怪胎先天的遺傳基因之一。無論是行政官員的腐敗,組織領域的腐敗,人事上的腐敗,商業上的腐敗,還是司法領域腐敗,莫不由此產生。」

李志友認為,真要反腐,中國必須要走上民主憲政的軌道上來,司法獨立、有真正的反對黨、開放報禁,中國才能逐漸杜絕腐敗。「壯士斷腕那是對中共的美化。『反腐亡黨,不反腐亡國』是時下國人的共識。」

(責任編輯:李熙)

相關新聞
詩歌:周永康末日瘋狂、亂華擾胡四板斧
胡錦濤訪港 周永康再玩政治綁架備「厚禮」
美印太司令:中共用「溫水煮青蛙」伎倆升溫局勢
中信集團被巡視 分析:矛頭指向鄧家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