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博社論:搶救經濟 美需留住全球頂尖人才

人氣 2
標籤:

【大紀元2012年06月05日訊】(大紀元記者劉新宇編譯報導)彭博新聞近日發表社論《給頂尖人才簽證以協助美國經濟》(Help U.S. Economy With Visas for the Best and Brightest)指出,要搶救美國經濟,美國必需開放高科技工作簽證,留住世界頂尖人才,以免美國培訓出的人才被其他國家輕易搶走。

社論中指出,只需要點擊加拿大移民諮詢網(www.canadavisa.com)便可一目了然美國自挖牆角的移民政策所帶來的種種後果。在網頁的上方,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行醒目的大字:「您目前持H1B簽證或在美國工作,讀書嗎?」這種奪人眼目的招攬方式可謂直言不違,心照不宣。加拿大一直在積極招覓那些越來越不堪美國簽證之苦的外國技術人才,即使那些為數很少有幸取得移民簽證資格的人,長達10年冗長繁瑣的簽證手續也會令他們叫苦不迭。

在華盛頓,各種試圖放鬆美國高技術移民限制的計劃多年來也一直不斷地浮上檯面,但卻總是乾打雷不下雨。最新的嘗試則來自兩黨參議院小組在近日推出一項有關放寬簽證限制的法案。這項「啟動法案2.0」將為那些從美國大學在科學技術、工程或數學領域獲得碩士或博士學位的移民提供一種新簽證。它同時還將為那些在美國投資創業並創造就業機會的移民新設立一種企業家簽證。

這些其實都不是什麼新招兒。去年秋天,眾議院以壓倒性多數通過了一項為高技術人才增發簽證的法案。不過這一法案很快便胎死腹中,淪為參議院兩黨政治紛爭的犧牲品。

目前在經濟上的迫切需求和人口結構的變化,使得美國移民改革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顯得更為重要,哪怕只有僅如啟動法案2.0提供的有限進展。種種跡象表明,美國目前的經濟不容樂觀。

諸如,美國勞動力的增長速度正在下降。隨著年老人不斷步入退休行列,只有越來越少的年輕人進入勞動力市場,這種狀況自然會形成對經濟增長的拖累。而2008年金融危機和接踵而至居高不下的高失業率對經濟增長無疑又是雪上添霜。從2007年到2011年,創立新公司或新業務的速度減慢了23%。即使在經濟衰退前,這些麻煩已是很明顯的了,從2000年到2007年,美國創造新就業機會的能力比上世紀30年代以來的任何十年都要疲弱。

如果沒有新的就業機會,為什麼美國還需要更多移民呢?麥肯錫(McKinsey)全球研究所的一項調查發現,幾乎有三分之二的公司說他們有許多空缺職位,卻往往不能找到合格的申請人,而這方面的空缺當以管理人才,科學家和計算機工程師位列榜首。考夫曼(Kauffman)基金會的一份報告發現,在2011年,移民自己開公司的機率是土生土長的美國人的兩倍多。

杜克大學的一項研究也發現,從1995年至2005年,在美國有超過四分之一技術和工程公司都是移民幫助創立的。顯然,一個更明智,更開放的移民政策會有助於創造更多就業機會和刺激經濟增長。

美國每年為高技術移民僅僅發放6萬5千個H-1B簽證,而其中兩萬多是發放給那些從美國大學畢業擁有碩士或博士學位的外國專業人士。然而,在2011年,僅中國就有超過15萬學生在美國留學。大約40%的國際留學生享受美方提供的各種助學金或獎學金。

實際上,美國為這些外國留學生的教育投入了巨資,並且其中大部分是在今後就業享受高薪水的科學相關行業。遺憾的是,目前的移民政策恰恰給這些留學生在美國尋求就業機會時設置了重重阻力,這使其他國家從中漁利,坐享其成。而其他國家也的確在當仁不讓地坐享其成!

據一個名為新的美國經濟和紐約市的合作夥伴機構所提供的報告發現,新加坡外國出生的人口在過去二十年翻了兩番,超過其總人口的三分之一,而其中許多新移民是高技術人才。

另外,澳大利亞給外國人發放的就業綠卡僅比美國少1萬5千個,雖然美國人口是它的14倍。現在,勞動力如同金融資本一樣,正在越來越多地跨越國界流動著。為了應付在技術和數學相關領域的勞動力短缺,甚至連移民限制歷來十分嚴厲的德國都已放寬了它的移民政策。

相比之下,美國在國內反移民政治包袱的重壓下,就如何吸納那些為數眾多的有助於美國經濟,受過良好教育,有一技之長的高技術人才,依然舉步維艱。按照中學教育程度在不同國家人口中所佔的比例,美國不再排名第一,現居第16位。很顯然,美國當前需要更多的,深諳如何創業及創造就業機會的外國勞工。然而,有助於重振美國經濟的全面移民改革現在又被擱置一邊。

另外,有可能讓那些通過從軍或接受高等教育的年輕非法移民獲得美國公民身份的所謂夢想法案也被擋了下來。不過因為有商業遊說團體的支持,啟動法2.0在國會仍有一線生機。美國參眾兩院領導人理應以大局為重,把兩黨的移民政治紛爭放在一邊,積極推動並通過此一法案。

(責任編輯:張東光)

相關新聞
澳洲政府減少短期工作簽證簽發數量
部份宗教人員工作簽證恢復加急審理
移民加另有4大途徑 先獲工作簽證再移民
美爆工作簽證大騙案 眾華裔移民遭查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