繽紛人物

永不放棄的精神──嘉農棒球隊

【大紀元2013年12月18日訊】(大紀元記者許嘉麟台灣嘉義報導)嘉義大學人文藝術中心邀請電影《KANO》導演馬志翔,18日下午以「不放棄的精神-嘉農棒球隊」為講座主題,與出生嘉義的紀錄片導演李孟哲及嘉大學生代表邱翊凱進行對談。

馬志翔說,《KANO》的特色在於「講述歷史」,他指出,KANO即嘉農的日文發音,電影述說嘉義農林(嘉義大學前身)棒球隊,從1928年成隊後,一路從只想鍛鍊身體的學生運動社團,由於教練的堅持,而打入日本青棒最高殿堂甲子園,在當時,棒球是只有日本人才能玩的,而這樣一支由漢人、日本人及原住民族組成的球隊,竟能拿到全台第一、甚至到甲子園冠亞軍賽,最後即使輸了,也贏得在場5萬5千名敵對觀眾的尊敬及掌聲。

馬志翔曾經拍過電視劇,對於自己,他訂了10年的期程,要學好基本功,等待機會的到來;《KANO》這樣的奮鬥故事,讓馬志翔一讀後,激動不已,「原本只是單純地覺得,這是一個很厲害的故事,想要去演裡面的演員,沒想到後來就變成導演了」,他談到拍攝過程中,為了調查、比對,進而呈現歷史,嘉義幾乎成了他第三個家;「我還把球員們的老照片貼在牆上,天天盯著看,想以他們的形象來選擇角色,但真的很難!」,為了真實呈現歷史,在選角上,他不用演技精湛的演員,而徵選各大專院校、高中裡「會打棒球的學生」,「連臨時演員也找在地人」。

「其實在拍《賽德克‧巴萊》時,就已經收集到很多相關的歷史,也打算接下來就是要拍攝嘉農的故事。」但比《賽德克‧巴萊》還龐大的製作團隊,種種問題也讓馬志翔在拍攝過程中曾經心煩意亂、鑽過牛角尖,他感謝魏德聖導演把他從框框中拉出來,改用不同的角度去審視《KANO》。

從與魏德聖的合作中,他表示他學到了很多,尤其是拍攝的技術與格局,「不管拍什麼題材,敘述一定要到位」,他並舉球衣上的髒汙為例,什麼地方應該是髒的,是因為球員擦汗、跑壘、還是撲壘造成?這些小細節他都非常注重,就像只找球員來演,「小細節一定要做好,不能讓觀眾覺得這電影不專業」。

而如此龐大的劇組,要如何去擁有共識?馬志翔認為,最重要的是互相之間的信任,以及導演本身的美學素養、能力一定要足夠。

「棒球最好看的時候,便是青棒時期,這時候的孩子們,體格、技巧已經成熟,但仍保有一單純的心在打球,很單純的只為了勝利、只想在球場上奔跑。」馬志翔說,《KANO》就是在述說這樣的精神──不放棄;他舉今年經典賽的台日大戰,「那感覺就像回到1931年,台灣雖然被逆轉、輸了,卻獲得對手的尊敬與刮目相看」,他勉勵,就像孩子們單純地打球一樣,應該先回到「喜歡打球」的原點,站穩了,再去展望未來;「每個人都能夠有夢想,但最重要的是永不放棄」。

(責任編輯:王愉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