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漫談

感悟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下)

四、傳統節日所蘊涵的祈禳意識

祈,求福;禳,除禍,祈禳意即向神祈禱以降福免災。新年有很多祈福驅邪等節俗活動。如除夕守歲,人們點起蠟燭或油燈,通宵守夜,象徵著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驅走,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來,期待著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新年時拜天地、祭神明,祈禱帶來福祉和吉祥。元宵節人們燃放燈火,歌舞笙樂,表達驅邪迎祥、祈許光明之意。

新年時,家家爆竹,戶戶燄火,不絕於耳。古時人們燃放爆竹的目的是驅除邪魔鬼怪,迎神,喜慶等。唐代來鵠在〈早春〉中寫道:「新曆才將半紙開,小庭猶聚爆竿灰」。宋代范成大在〈爆竹行〉中描述了除夕夜燃放爆竹時人們的內心祈禱:「一聲兩聲百鬼驚,三聲四聲鬼巢傾。十聲連百神道寧,八方上下皆和平。」

新年時,人們還要貼春聯、年畫、福字等,即將大紅春聯貼於門的兩邊,紅底黑字,穩重而鮮豔,表達人們「新年吉慶、驅邪迎祥」。傳統春聯有:「天恩深似海,地德重如山」、「天地風霜盡,乾坤氣象和」等。

年畫多取材於百姓喜聞樂見的故事,如〈福祿壽三星圖〉、〈八仙過海〉、〈岳飛大破金兀術〉,不僅營造喜慶的氣氛,更重要的是,借助於畫中故事,將德行操守、忠孝仁義等一系列倫理道德標準潛移默化的根植人心。

貼「福」字使人感受到「迎春接福」的濃厚氣息。祈福盼福,是人們的共同願望,特別是在遇到危難之時,希望得到神明庇佑,增加福運,化險為夷。但須知做事要符合天道,才能得到神助,古語說:「天道無親,常與善人」、「禍由惡作,福由德生」。

因此幸福與真誠、善良、無私為伍,它總是出現在有德行的人身邊,它與虛偽、奸詐、陰險、狠毒水火不容。倡導人要修德向善,才會有福德和福報。

新年還有視天佔年的習俗,如唐代在孟浩然〈田家元日〉中寫道:「桑野就耕父,荷鋤隨牧童。田家占年候,共說此年豐。」表達了人們祈求豐年的願望。宋代宋伯仁在〈歲旦〉中寫道:「春風回笑語,雲氣卜豐穰。柏酒何勞勸,心平壽自長」,描寫出在新年歡快的氣氛中一種淡泊寧靜的愉悅。

還有些節日也有辟邪驅瘟的內容,如清明節的插柳戴柳,〈歲時記〉記載:「五代時江淮間,寒食日家家折柳插門。」認為插柳能順陽氣,迎吉祥,辟邪崇。端午節時值黃曆五月,天氣正是仲夏疫厲流行的季節,人們在門口懸掛菖蒲、蒿草、艾葉,喝雄黃酒等以「祛除」毒氣和辟邪驅瘴。

九月初九重陽節這天所有親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災」,插茱萸、賞菊花、飲菊花酒等。唐代王維在〈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中寫的「遍插茱萸少一人」,描寫出遙想親人重陽節登高而「遍插茱萸」之時,一定會記起他這遠在異鄉的遊子,表達了對家鄉親友的思念。

傳統節日是中華民族文化中的寶貴財富,體現了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可以看到,古時上至天子、下至百姓,無不以「天」為尊,以其為觀察行事的基點。於是,才有了「天人合一」的完整理論出現,有了敬天禮神的一系列儀式。從節日的派定和習俗看,古人是多麼重視天、重視天象、重視天意!@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