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丹】從一位選擇當城管的名校畢業生說起

標籤:

【大紀元2013年08月09日訊】近日,一位畢業後毅然選擇加入「城管」行列的清華大學畢業生闖進了人們的視線。一時之間,「清華大學畢業生當城管」的新聞成為街頭巷尾競相熱議的焦點。在遭遇700萬畢業生同時擇業的最難就業年,一位大學畢業生如能順利謀求到一份可以勉強餬口的工作,也實屬不易。然而頗為惹眼的是,這位從清華畢業的大學生所擁有的高學歷與收入偏低、口碑不好的城管工作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儘管那位大學生在接受採訪時堅定的聲稱,「從基層做起,腳踏實地」云云,但人們始終在質疑這樣一個問題:從中國一流大學畢業的人才真的需要這般「委身下嫁」嗎?若真如此,那中國高校培養高、精、尖人才的初衷和使命豈不成了一句笑談?

需要指出的是,筆者此意並非在於對各行各業進行高低貴賤的劃分,「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自然有其存在的合理因素。只是「術業有專攻」,大學開展不同專業的深入研究,所塑造和培育的人才必定是能夠在專業領域有所建樹,且能夠成為完全適應並繼續推動其專業發展的中堅力量。無論那位清華畢業生在大學學習的曾是一個多麼不為社會所需的冷門專業,他也同樣付出了寒窗苦讀,刻苦鑽研的時間和精力,學校也投入了大量的科研經費和師資力量。然而出人意料的是,昨日師生的共同努力卻換來今時今日的學生放棄所學,另謀它業的結果,這是不是有點像衣服系錯了釦子,「猴吃麻花——滿擰」的感覺呢?

或許有人會說,這樣的個案代表不了整體情況,畢業於一流名校的大學生大部份還是能找到一個不錯的「歸宿」的。言外之意就是說,學歷對於就業還是能起到積極作用的。而事實上,一些統計數據就明確顯示出,這一說法完全不符合實際。西南財經大學就做過一項調查,結果發現,失業率隨著受教育程度的增加而出現攀昇的態勢。在中國,接受小學及小學以下教育程度的青年失業率僅為4.2%,初中及高中約為8%,大專迅速增至11.3%,受過大學教育的青年失業率則進一步升高,達到 16.4%,遠遠超出平均水平。可見,「高學歷」這個人人欽羨的光環在如今的就業環境中也失去了錦上添花的效力,成為中看不中用的一紙空文。

此前對於網上爆出的北大畢業生賣豬肉的新聞,就有人調侃說,「賣豬肉還需要北大的文憑嗎?要不要再考個研究生,博士甚麼的,更充門臉」。事實上,對於這樣的個案,網上早有人進行了匯總和盤點,類似的大學畢業生不在少數。此外,在繁華都市的街頭,滿大街擺地攤的身影中也不乏在讀大學生以及找不到工作的高學歷畢業生。眾多大學生都在用自己的親身經歷現身說法,讓我們看到錯位的就業狀況早已不再是個案,而是一種愈演愈烈、愈陷愈深的發展趨勢。

由此足以證明,中國的大學教育與實際的社會需求是嚴重脫節的。除了一味開放擴招政策使進入大學的人數瞬間激增,從而導致就業壓力之外,各級院系對於專業課程的設置、教學目標的規劃,以及教育者能否恰如其分的實現「傳道、授業、解惑」的教育職責,都將是直接導致學生能否學有所用、學有所成的重要因素。如果中國的各個高校都能給予自己精準的定位,且職責明晰,目標明確,那麼,在此接受教育的學生們自然能發揮所長,沿著正確的方向,找尋到真正能體現自身價值的就業機會,做出理性的選擇。

再看那位即將從事城管工作的清華畢業生,在面對週遭嘲弄其「瘋狂」時,竟脫口而出「再不瘋狂就老了」的驚人之語,大有「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說」的豪邁與灑脫。儘管這種無畏人言的灑脫讓人有些欽佩,然而他的話語之間仍然讓我們感覺到,他的選擇並非是出於冷靜思考的內心所向,而是壓力之下一時情急的被迫之舉。也許這也正是當今中國莘莘學子的最大悲哀。在早已淪為「謀利集團」的象牙塔裡,人們擁有的不再是求知的熱情,堅守理想的淡定,面對選擇的理性,而是一種或為謀利,或為謀生的瘋狂。或許,對於無法正常思維的大學生來說,只有閉上眼睛忘我的瘋狂,才能讓自己在面臨無奈的選擇時少一分痛苦,多一分堅強。

相關新聞
11地調查:中國應屆畢業生就業率為35.6%
親歷中國碩士研究生招生潛規則
李後主:天意下大學視野的回歸
高等教育泡沫破滅 中國大學債務問題嚴重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