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走 怎麼看 玩轉盧浮宮

專題參觀路線一:盧浮宮館藏傑作

作者:桑德瑞娜•白娜朵(Sandrine Bernardeau),法國國家博物館會議發言人

人氣 251
標籤: ,

【大紀元2013年09月16日訊】盧浮宮博物館擁有的藝術收藏品高達3萬5千件,是世界上最著名、最大的藝術寶庫,被稱為「萬寶之宮」。那麼,這麼大的藝術宮殿,怎麼走,怎麼看,才能看到廬山的全部面目呢?為此,盧浮宮根據不同類型觀眾的參觀需求,將浩如煙海的館藏藝術品,根據歷史時期、藝術類型或特定藝術主題等,整理出若干條專題參觀路線。走,讓我們一起來玩轉盧浮宮。

參觀時間長度:1小時30分鐘
開放參觀日:星期一、星期三、星期四、星期五、星期六、星期日

引言:
沿著這一參觀線路,您可以欣賞或重溫盧浮宮部份最著名的傑作。

當盧浮宮於1793年開始向公眾開放展示法國國王的藏品時,其初衷是向未來的藝術家提供典範教材,以復興昔日的「偉大風格」。雖然現在我們總能在展廳中看到許多學生和臨摹者,但盧浮宮奉行的宗旨已同昔日迥異。每年,八百多萬來自不同國家不同文化的參觀者慕名來到盧浮宮,每個人參觀的方式自然不盡相同。然而,所有參觀者對某些「傑作」的熱情幾乎是一致的,這些作品似乎能觸動參觀者的靈魂,不論其國籍或文化。

公元前四世紀,希臘哲學家柏拉圖(Platon)認為沒有藝術家能達到至美的境界。縱觀歷史,藝術家們都要面對這一問題,試圖在極致永恆的美中尋求反映所在時代以及自身獨特才華的方法。而這個問題的某些答案直至今日仍然能夠在我們的身上引起共鳴。
然而到了十九世紀,藝術作品被賦予了新的作用,藝術傑作不一定意味著讓人觀賞的美或是美學抽像。一部份作品發出了新的聲音,開始從多個角度彰顯出我們社會中當代藝術作品的氣質。
這一參觀線路並非按照歷史年代順序進行,而是選擇性地聚焦於那些令人不自覺便駐足於前的藝術作品。

前往下一藏品的路線 :

參觀一開始請走敘利館方向(牆上方標有「SULLY」字樣)。通過檢票口後逕直走,即可到達中世紀盧浮宮的城壕遺蹟。到達城壕遺蹟前,在您左側的牆上可以看到兩個模型。位於下方的模型可以幫助您判斷所在方位,上方的模型是十四世紀查理五世(Charles V)統治時期的盧浮宮。

1、菲利普•奧古斯特(Philippe Auguste)二世和查理五世(Charles V)統治時期的盧浮宮城壕遺蹟

約1190年,正值中世紀,當時的法國國王菲利普•奧古斯特二世為防止由西面而來的入侵而在巴黎的城牆外建造了一座堡壘:盧浮宮就這樣誕生了。這座城堡長78米,寬72米,四周有壕溝圍繞,並建有多座圓柱形高塔以保障每一面的防禦,中心建有一座巨大的城堡主塔。當時的巴黎城區比現在我們所知道的巴黎要小很多。150多年後的十四世紀,在查理五世統治時期,巴黎城區開始向防禦城牆以外擴展,因此必須修建第二道城牆來防護新擴展的市區:這樣一來盧浮宮就位於巴黎城牆以內,也就失去了防禦堡壘的作用。於是,盧浮宮成為了舒適的王室住所。您在城壕遺蹟入口處看到的大型模型反映的就是處於第二個時期的盧浮宮。帶有吊橋的一面是城堡的東門,沿城壕遺蹟向前走,在盡頭右轉就可看到。吊橋的橋墩得以保存下來,而旁邊的四方形塔是在查理五世(Charles V)時期補建的——塔下方的豁口曾是廁所的溝,污物則排放到護城河中。

十六世紀時,法國國王弗朗索瓦一世(François I)決定新建一座文藝復興風格的宮殿。盧浮宮中心的城堡主塔被完全移平,城壕也被土填滿。但是方形中庭(Cour Carr□e)下方深七米的城壕得以完好地保存下來,並在1983-1985年的挖掘工作中重見天日,於1989年盧浮宮金字塔落成時開始向公眾開放。

前往下一藏品的路線 :

您會注意到堡壘的一些石塊上有石匠留下的記號(有心形,十字交叉形,三角形或勾形)。繼續向前走至台階,可以看到台階上的古埃及斯芬克斯獅身人面像。

2、塔尼斯(埃及古代城市)的斯芬克斯像

塔尼斯(埃及古代城市)的斯芬克斯像。(維基百科)

這尊花崗岩雕刻的斯芬克斯(獅身人面)像位於盧浮宮的古埃及文物館入口處。沿著左側上樓的台階就已經擺放有展品了。

法國著名學者讓-弗朗索瓦•商博良(Jean-François Champollion)在1822年破解了古埃及象形文字,在他的推動下,法國國王查理十世(Charles X)收入一系列埃及藏品,其中就包括這尊斯芬克斯像。

斯芬克斯像綜合了獸中之王、象徵太陽的獅子以及國王的形象 。我們從其頭飾(被稱為「尼美斯」的法老典型頭飾、頭飾上的眼鏡蛇(聖蛇,古埃及的眼鏡蛇,是法老的保護神)、下巴上的假鬍鬚和寫在橢圓形邊框內的國王名字(古埃及象形文字中,法老的名字都寫在橢圓形邊框中)可辨認出國王的身份。專家們認為「斯芬克斯」一詞源於古埃及語中的「seshep-ankh」,意為「生動的形象」。對埃及藝術也應如此理解:這一藝術的魔力令每一個形象都栩栩如生。還有誰比斯芬克斯像更適合守衛古埃及文物館的入口呢!

旨在表現永恆的埃及藝術總是令我們印象深刻,因為它似乎並非為了人類而作。而這一有著四千多年曆史的形象至今仍令人感到莊嚴無比。這件雕刻在如此堅硬的石頭上的偉大作品,是技術和耐心創造出的精品!

前往下一藏品的路線 :

在斯芬克斯像前向後轉,面向中世紀盧浮宮的城壕遺蹟,沿左側的台階可通向《米洛島的維納斯》( Vénus de Milo)雕像背面。

03、阿弗洛狄忒,《米洛島的維納斯》( Vénus de Milo)

沒有甚麼比研究希臘雕塑更令人沮喪了!事實上,能保存至今日原作就已屈指可數,即便是原作,也沒有一件能展現完整的原貌。如這件《米洛島的維納斯》像原本不僅有雙臂,甚至還戴有首飾、繪有色彩!

《米洛島的維納斯》也被稱為《米洛斯島的阿弗洛狄忒》(1820年雕像出土於一個叫米羅的島上),就屬於珍貴的的原作之一。裸露的上半身表明她是希臘愛和美的女神阿弗洛狄忒,她從海中誕生,被羅馬人稱為維納斯。

根據雕塑風格上的一些細節,作品的年代可以確定在公元前100年左右。舒展的曲線、極富立體感的體態和豐腴的裸體說明該作品創作於希臘化時期(公元前323-31年),也是希臘歷史上最後一個重要時期。

然而,作品中形成鮮明對照的是人物沉著淡定的面部表情與身體的寫實。雕像遵循了明確的比例規則:整個臉的長度是鼻子的三倍,筆直的鼻樑與額頭連成直線,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希臘式輪廓」,當然,希臘人實際上並沒有這樣的臉部輪廓!這一手法意在表現神的美,而不是現實世界。這件雕塑是對美無止境的追求的完美表現,是一部超越時間的偉大作品。

前往下一藏品的路線 :

在《米洛島的維納斯》像前向後轉,穿過您面前的畫廊。當在右側看到卡婭第德廳( Salle des Caryatides)時,不要進入,繼續前行穿過在十九世紀曾作為博物館入口的圓形大廳。走上兩段台階,薩莫色雷斯的勝利女神樓梯(Escalier de la Victoire de Samothrace)就在您的面前了。

4、《薩莫色雷斯的勝利女神》(La Victoire de Samothrace)

這尊雕像表現的是勝利女神,希臘人稱之為「尼凱(Nike)」。作品表現的是勝利女神正站在一艘船的船頭宣佈勝利。希臘原作在一次地震中被損毀,而後於1863年在愛琴海東北部的薩莫色雷斯島上被發現,已成碎塊。《薩莫色雷斯的勝利女神》最初屹立在眾神聖地(卡比利聖地Kabeiroi)的山丘之頂,向小島駛來的船隻在遠處就可望見。

一些學者認為這件雕像可能是公元前190年左右羅德島(愛琴海)的居民在一次海戰勝利後為感謝神明而奉獻的貢品。其身體的比例、形態的逼真、衣裙迎風被吹起褶皺的表現力、以及極富戲劇感的動作氣勢都是那個時期對寫實主義追求的完美證明。

她的雙翅中只有左邊的保存下來,右翅是左翅的石膏複製。雕像腳下的水泥底座也是現代添加的,女神本應直接站在船的甲板上。到1950年她的右手(展示在旁邊的玻璃櫥窗中)才被發現,讓她得以恢復原本的姿勢:手向上抬起,正宣告著勝利。

前往下一藏品的路線 :

在勝利女神像前向後轉,正對著的大廳就是紅廳(Salles rouges)。走下一段台階,然後再從左側或右側的台階拾階而上步入這 因其牆壁顏色而得名的大廳。紅廳由多個廳組成,第一個廳中陳列的就是新古典主義作品。您的左側就是名畫《荷拉斯兄弟之誓》(Le Serment des Horaces)。

5、《荷拉斯兄弟之誓》(Le Serment des Horaces)

《荷拉斯兄弟之誓》(Le Serment des Horaces)(維基百科)

公元前七世紀時,羅馬城和臨近的阿爾巴城為了結束他們之間血腥的戰爭,決定各指派幾名勇士進行決鬥:羅馬城選派了荷拉斯家族的三兄弟,阿爾巴城(Albe)指定了古裡亞斯家族的三兄弟。然而這兩個家族之間有著多重聯姻關係,各自的姊妹中都有嫁到對方家族去的。

這幅畫作於1784年,即1789年法國大革命的前夕,作品描繪了荷拉斯家族的三兄弟在他們的父親面前宣誓效忠於羅馬城:為了祖國,不是勝利就是犧牲。畫面的右邊,家族中的婦女們沉浸在悲痛之中:荷拉斯長子之妻薩比娜也是古裡亞斯家的姊妹,還有卡米耶,她既是荷拉斯家的姊妹,又同古裡亞斯兄弟中的一個訂了婚。此時,她們悲傷地低下了頭。在她們身後,荷拉斯兄弟的母親緊緊地抱著她的孫子們。整個畫面佈局嚴謹,舞台般的光線效果,共和制時期風格的房屋裡幾乎沒有甚麼多餘的裝飾。形成強烈對比的是表現男性人物的剛毅筆直的線條和強烈的暖色,以及表現女性群體所用的柔軟線條和較淺色彩。她們面對不幸近乎崩潰卻只能屈從於命運。

故事的最後,荷拉斯的三兄弟中只有一人戰勝了阿爾巴城的古裡亞斯兄弟,從決鬥中歸來:而後他殺死了自己的姊妹卡米耶,因為她為死去的未婚夫——古裡亞斯兄弟中的一個而悲痛哭泣!

當時的法國革命者們主張為祖國作出最大犧牲,試圖追溯古代文化,在古羅馬歷史中找到某些突出的片段來為革命思想服務。畫家雅克-路易•大衛便是這一 「新古典」運動的領導者,並創作了這個流派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前往下一藏品的路線 :

就在這幅作品的斜對面,是同一畫家,雅克-路易•大衛創作的《拿破侖加冕禮》(Le Sacre de Napoléon)。

6、《拿破侖一世與約瑟芬皇后加冕禮》(Sacre de l’empereur Napoléon Ier et couronnement de l’impératrice Joséphine)

大衛奉拿破侖之命,花費了整整三年時間完成巨作,用畫卷記錄下1804年12月2日拿破侖在巴黎聖母院舉行加冕儀式的這一不朽的時刻。就像所有的政治宣傳作品一樣,在這幅畫中也有一些對現實的加工:皇帝的母親端坐於寶座上,位於畫面中間很顯著的位置。而事實上她因為生兒子的氣而沒有出席。拿破侖的形象被理想化了,變得更高更瘦,跪在他面前的約瑟芬皇后,也在拿破侖御用畫師大衛的筆下年輕了許多。由於拿破侖是自己將皇冠戴到了頭上,大衛沒有在畫中表現他加冕的情節,而是最終選擇了不那麼有爭議的約瑟芬加冕作為主題,但坐在拿破侖身後的教皇庇護七世並非衷心為新皇帝祝禱。

畫面光線處理的技巧十分嫻熟,在一百五十個人物肖像中,很自然地突出了主要人物,並恰到好處地照顧到某件首飾上鑲嵌的寶石或某件衣物麵料的柔滑。從某種角度來說,大衛是現代攝影師的先驅,就像他們記錄世界重要人物的大事件,在報紙上展現出的奢華場景不禁令民眾浮想連翩。而在畫面上所有這些人物中,最生動的應該是身穿紅衣站在畫面右端的外交部長塔列朗(Talleyrand),他似乎對這台透著炫耀味道的好戲投去嘲諷的一瞥。

前往下一藏品的路線 :

逕直走到展廳的盡頭。您面對著的兩扇門中間就是作品《大宮女》(La Grande Odalisque )。

7、宮女,《大宮女》(La Grande Odalisque)

宮女,《大宮女》(La Grande Odalisque)(維基百科)

創作這幅裸體女性作品的是大衛的門生之一:讓-奧古斯特-多米尼克•安格爾。在此他將女性裸體這樣的古典題材搬到了他僅在夢裡遊歷過的東方世界,這個世界只是他表現異國情調中的後宮妃妾(或宮女)裸體形象的一個藉口。終其一生,安格爾多次表現東方主題,以及他最鍾愛的題材之一,女性裸體。

像他的老師大衛一樣,無論從他的創作技巧還是對古代文化的興趣(在他的其它作品中表現出來)來說,安格爾都是一位古典流派藝術家。但他又偏離了這一流派,追求對輪廓、身體的曲線的表現,並根據需要對人體構造進行變形處理:如這個宮女的脊椎骨足足多了三塊!同樣,她右乳和左腿與身體的連接都顯得十分奇怪。同身體的變形處理形成反差的是,厚重的藍色帷幔、頭巾或是水煙筒都以極為寫實的方式表現。當時的評論家對這樣的混合手法無言以對,對安格爾如此獨特的風格嗤之以鼻。然而,安格爾卻對現代藝術家產生了極大影響,畢加索(Picasso)就借鑒了他的創造性和解構人體的手法,並用自己的方式表現出來。

前往下一藏品的路線 :

進入下一個展廳——德農館,然後進入左側蒙娜麗莎廳(Salle de la Joconde)。在您的面前就是盧浮宮最大的油畫作品,委羅內塞(Veronese)的《加納的婚禮》(Les Noces de Cana)。

8、《加納的婚禮》(Les Noces de Cana )

《加納的婚禮》(Les Noces de Cana )(維基百科)

此巨幅油畫曾用於裝飾威尼斯的聖喬治•馬喬雷(San Giorgio Maggiore)修道院。委羅內賽是16世紀威尼斯畫家,以創作多人物的大場面作品著稱。本畫作中,畫家表現的是《新約》中所記載的基督完成的第一個聖跡:基督、他的門徒們和他的母親瑪利亞受邀參加伽那城的一場婚禮。婚禮上,酒不夠了,基督請人將酒罈子灌滿水,然後讓人把罈子送到主人面前:水變成了酒。

委羅內賽把這一聖經故事搬移到了他所處的16世紀富庶的威尼斯。請注意畫中華麗的衣料、富貴的首飾、銀器、鍍金銀器,典雅的建築構成了十分壯麗的背景,而故事本應發生在一群在婚宴中酒不夠喝了的窮人家裏。在端坐中央的基督右邊,瑪利亞手持一隻不太顯眼的杯子,她注意到酒已不夠。畫面右邊,前排一個穿黃色衣服的人正在倒一壇由水變成的酒,他身後的兩個人目睹了這一聖跡。一個穿著綠色衣服的男人走向左邊柱子前面的新婚夫婦,問為甚麼把最好的酒留到最後才拿出來。

作品中包含多處具有象徵意義的形象:畫面中間欄杆後切肉的屠戶、樂師們桌上的沙漏以及下方啃著骨頭的狗預示著基督的犧牲,即他被釘死在十字架上。但狗也象徵忠誠,即忠誠的基督徒們的信仰可以驅散烏雲。

前往下一藏品的路線 :

您轉身可繼續欣賞《蒙娜麗莎》(Mona Lisa)。

9、《弗朗西斯科•戴爾•喬孔達之妻麗莎•蓋拉爾迪尼肖像(蒙娜麗莎)》(Portrait de Lisa Gherardini, épouse de Francesco del Giocondo)

《弗朗西斯科•戴爾•喬孔達之妻麗莎•蓋拉爾迪尼肖像(蒙娜麗莎)》(Portrait de Lisa Gherardini, épouse de Francesco del Giocondo)(維基百科)

法國國王弗朗索瓦一世(François I)於1518年獲得此畫,這幅達芬奇最著名的畫作受到當時藝術家們的廣泛好評;但直到20世紀《蒙娜麗莎》才真正出名,與其說這是由於它本身頗高的藝術價值,還不如說是由於它離奇的經歷,尤其是它1911年的失竊。

《蒙娜麗莎》可能看起來比較小,但實際上,它已經是當時最大的畫像之一了。達芬奇的繪畫技巧是絕妙的,甚至可以說是神奇的:他用透明淡色層的手法表現形狀,擦暈輪廓線(意大利語稱這種手法為「sfumato」,意為「煙熏」)並恰當地運用陰影和光線。

模特的身份引起各種離奇的猜想:甚至有人聲稱《蒙娜麗莎》其實是一個男人的畫像。事實上,這幅1503至1507年間在佛羅倫薩創作的作品的主人翁最有可能是蒙娜(意為「女士」)麗莎•蓋拉爾迪尼•戴爾•喬孔達( Monna Lisa Gherardini del Giocondo)。這就是為甚麼在意大利語(la Gioconda)和法語(la Joconde)中,《蒙娜麗莎》也被稱為《喬孔達》。這個詞有雙重含義,因為蒙娜麗莎神秘的微笑也象徵了她丈夫的姓氏,因為「喬孔達」在意大利語中是「快樂」的意思。

前往下一藏品的路線 :

請回到德農館並走進左側的展廳,這裡展出的是以泰奧多•杰里科(Théodore GÉRICAULT)和歐仁•德拉克羅瓦(Eugène DELACROIX)為代表的浪漫派的作品。浪漫派畫作首先尋求的是感動觀眾。在您左手邊稍遠處就是《梅杜薩之筏》(Le Radeau de la Méduse)。

10、《梅杜莎之筏》(Le Radeau de la Méduse)

《梅杜莎之筏》(Le Radeau de la Méduse)(維基百科)

杰里科的這幅畫在1819年沙龍展出並成為轟動一時的醜聞。「沙龍」是美術學院每年組織的官方展覽會。這是首次由一位藝術家在沒有任何訂單要求的情況下,完全出於自發描繪一個當代事件並在巨幅畫作中以無名氏為主人翁,而通常巨幅畫只用於歷史畫的創作。

作品描繪的是1816年皇家海軍「梅杜薩」號在塞內加爾海域發生的海難。由於缺少救生艇,149人擠在一個木筏上在大西洋上漂流了12天;只有十幾人逃過殘殺、瘋狂和同類相食活了下來!這場悲劇的主要責任在「梅杜薩」號的船長,他當時已20年不曾航行,是通過政治關係才獲取這一職位的。所以,席裡柯的這幅畫是對政府的辛辣諷刺,因為政府對這場海難的發生負有間接責任。

畫的視角表現出木筏的極不穩定性。兩條對角線是整個構圖的框架:一條線把觀眾的視線引向畫面左側正向木筏撲來的大浪,另一條線把觀眾的視線引向地平線上幾乎看不見的救援船的微小側影。畫中人物表現出各種心理狀態:懷抱死去兒子的男人的沮喪和迷茫、垂死者的突然振奮和向救援船揮手的人們的強烈渴望。但就在此時,誰也不知道這可怕的天平會向哪邊傾斜。在這震撼人心的故事裡,人類是唯一的主人翁,至今仍令人感動。

前往下一藏品的路線 :

請繼續往展廳裡面走,在莫裡恩大樓梯(Escalier Mollien)的平台上有一間咖啡屋。請走下樓梯來到意大利雕塑展廳,你的面前就是此行參觀的最後一部作品——米開朗基羅(Michelangelo)的《被縛的奴隸》(Captif)。

11、《被縛的奴隸》(Captif)

米開朗基羅是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家,他的作品中保存在意大利之外的十分稀少,但盧浮宮擁有這兩件傑出的雕塑。它們表現的是兩個俘虜或者奴隸:圖片中的是《抗爭的奴隸》,另一個是《垂死的奴隸》。這兩件作品本應用於裝飾教皇尤里烏斯二世(Jules II)的陵墓,但這個原本宏大的陵墓規劃後經多次修改而大大簡化。對該作品的象徵意義可以有多種解讀,可能是被挫敗的激情,也可能是被縛在體內的靈魂,或象徵屈服於教皇權威的民族。作者在1505年為第一個陵墓計劃而構思作品,在1513年第二個計劃出台時開始創作。作品最終在第四個計劃執行時被棄用,這時教皇已過世,考慮到經濟原因,陵墓的規劃被縮減。這兩件作品在米開朗基羅在世時就被送給了法國國王弗朗索瓦一世(François I)。

雕塑上的大量工具痕跡證明,這兩件作品並未完成。請注意《抗爭的奴隸》的手仍是未雕好的大理石。只有直接在石料上進行創作的非常傑出的藝術家才會這麼大膽。他以自己的作品為榮並把它展示出來,是一位真正的尋求創作自由的文藝復興藝術家。

前往下一藏品的路線 :

盧浮宮館藏傑作參觀到此結束。如要離開博物館,請通過樓梯到金字塔下面的拿破侖堂(Hall Napoléon),可以按照畫有金字塔圖案的灰色牌子的指示走。

參觀須知:方向定位

盧浮宮博物館是一座呈U型的巨大建築群,其為數眾多的展廳分佈在錯綜複雜的數層樓層裡。在這樣一個巨大空間裡準確做出方向定位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為保證參觀過程的井然有序,為幫助遊客在館內的有效定位,《盧浮宮》特別設計了一套方向定位系統,確保參觀者在寬鬆愉快的環境中欣賞館藏藝術精品。

1.盧浮宮館藏分門別類隸屬於八個不同的藏品部門,各個部門各用一種專門的顏色以示區分。比如,綠色代表古埃及文物部,紅色代表繪畫部,藍色代表古希臘、伊特魯裡亞及古羅馬文物部等等。

2.各個藏品部門的不同展廳都配有一個相應的阿拉伯數字。這些不同的顏色與數字都標記在本館導遊圖上,及各展廳內的方向指示牌、參觀線路上隨處可見的標識版上。

3.對臨時展覽,館內各處均放置了標有臨時展覽名稱的箭頭指示牌,您只需要按該箭頭指示的方向前進,就能找到相應的展廳。

4.諸如洗手間、餐飲區、衣物寄存處、或者電梯與樓梯方位一類的服務設施,專業設計的相應小圖標會為您提供必要的。這些信息也都標記在本館導遊圖和館內各類信息指示牌上。同時,任何時候您需要幫助,您都可以向各展廳內的工作人員尋求幫助。

展品保護

盧浮宮博物館展出的展品均為原件,絕無贗品。每件展品都獨一無二,且非常脆弱,故參觀時必須注意:
*請勿觸摸展品。
*請勿在博物館展廳內吃喝飲食或吸煙。您若稍有倦乏,可以前往金字塔下或博物館裡的餐廳及咖啡館休憩進餐。
*永久陳列館內,允許參觀者進行僅限於私人用途的照相或攝像活動。在照相或攝影過程中,嚴禁閃光燈或其它帶有照明閃光的設備,嚴禁使用照相機或攝像機的固定腳架。德農館的一樓各展廳內(包括蒙娜麗莎廳,米洛的維納斯廳,阿波羅廊等)嚴禁照相或攝像。
*禁止在館內使用手機。禁止高聲喧嘩。

轉載自《盧浮宮》

(責任編輯:德龍)

相關新聞
古典藝術回潮 巴黎盧浮宮遊客超負荷
盧浮宮中寶中之寶: 維納斯和勝利女神的故事
盧浮宮「勝利女神」像因「整容」而謝客
外媒:中國遊客持假票遊法國盧浮宮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