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斌:四面霾伏 無處可逃

人氣 1
標籤:

【大紀元2014年01月17日訊】1月15日,據媒體報導,南京氣象局當天發佈的氣候公報披露,2013年該市霾天數高達242天,占到全年天數的66%!

資料顯示,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時,南京全年的霾天數還是個位數,從1991年開始,全年霾日首次超過100天。此後,霾天一發不可收拾,甚至成倍增長,2009年超過200天,2011年為191天,2012年226天,去年達到242天,也是史上最多的一年。霧霾的多發,讓空氣變成「不能呼吸的痛」。

如果我沒記錯的話,霧霾高發最早始於北方的京津冀地區,尤以北京最為引人注目。曾幾何時,那裏持續不散,伸手不見五指的霧霾,不但成了國人調侃嘲諷的物件,更讓很多生活在其他城市,尤其是生活在南方城市的人暗自慶倖「幸虧我不住在這裏」。但出乎大家意料之外的是,沒多久,尤其是到了去年下半年,特別是年底的時候,霧霾便迅速橫掃中國,擴散到了東北和江南地區,甚至比北京還有過之而無不及。「蘇皖大地,觸目驚心」,中央氣象臺官方微博當時對一張全國空氣污染氣象條件預報圖的這個描述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還記得去年12月6日央視《新聞1+1》曾播過一檔報導華東等地區霧霾的節目,節目的導視詞是這麼說的,「這裏是上海,霧霾讓『魔都』變霧都,阿凡達要在上海拍嗎?這裹是杭州,世上最遙遠的距離是許仙站在『杭州斷橋』上,卻找不到白娘子。這裏是南京,舉頭望天空,低頭找口罩,南京存霧霾,比鄰若天涯。全國空氣品質差十城市,九個地處江浙滬。」

接下來,主持人說道,在人們的意識裏面,總感覺霧霾是屬於北方的,因為北方的重工業比較多,而南方往往是人們印象中風景秀美的地方,但這回讓人們沒想到的是,進入11月以來出現污染最重,而且是範圍最大的這個霧霾,是發生在華東地區,像重慶、廣東、雲南,還有江蘇、安徽、浙江,這些平時大家旅遊都喜歡去聞一聞新鮮空氣的地方,霧霾都很重。有的地方霧霾天是5天,有的像浙江達10到15天,有的地方還超過15天。跟往年同期比,江蘇、安徽東部、浙江北部、河南中部,天津、河北這些地方霧霾的天數要偏多5到10天,其中江蘇大部分都偏多10天以上。霧霾已經不再是屬於特殊地方的偶然現象,它已經是一個全國性質的問題。

我至今還清楚的記得,去年12月6日,一位上海網友吐槽說:「一打開窗簾,我以為我瞎了。世界上最遠的距離,不是生與死的距離,而是我在上海街頭牽著你的手,卻看不見你的臉……」另一位上海網友發了一張霧霾的照片,什麼都沒有,照片的說明是:我今天在街上裸跑。」當天,杭州環保志願者「開心廚娘」高水娟在她的店裏豎了一塊小黑板,上面寫著「地球麻麻生氣了,給我們蓋了一座灰房子,讓不聽話的孩子在裏面好好醒悟……」同一天,南京網友則調侃:「遛狗不見狗,狗繩提在手,見繩不見手,狗叫我才走」「世界上最遠的距離,是牽著你的手,卻看不見你的臉」。

有網友甚至苦中作樂,比較起了北京和上海霧霾的區別:「上海的口感雖層次感強,但缺少北京那撲面而來的氣勢,而且少了點老灰的醇厚。上海的PM2。5多了些小資的味道,同樣是PM2。5,北京更接近PM3,上海更接近PM2,一個帶有涮肉的酣暢感,一個帶有貓屎咖啡的細膩和情趣。」還有人訴苦說,「為了躲避嚴重的霧霾,我從北京搬到上海定居,不想霧霾卻從北京追到了上海。我看這裏的霧霾一點不比北京遜色!」

更出乎大家意料的是,緊接東部地區之後,一向空氣污染最少的海南和拉薩去年底竟也相繼出現了霧霾天。2013年11月5日《新聞晚報》報導說,「10月以來,海南多個城市同步出現輕度污染,以環境優良著稱的海南島驚現『霧霾』引發社會高度關注。」12月20日《海峽都市報》則報導稱,「在中國被大面積霧霾籠罩的情況下,向來以藍天白雲、空氣品質高而著稱的西藏拉薩也加入了中國霧霾的隊伍之中。昨天西藏拉薩出現大面積霧霾導致多架飛機中途返航,當天空氣品質狀況為嚴重污染。」著名財經評論人葉檀在去年12月10日的博客中說,「霧霾最嚴重的週末,很多人逃離上海,他們開著小車到達江浙山區時,發現霧霾如影隨形,筆者就是其中的一員,到達浙江莫干山角的小城德清時,城市籠罩在一片霧霾之中,群山與竹林在霧霾中起伏,甚至到了中國最南的省會城市海口,也無法看到清澄的藍天,當地朋友表示從去年開始就已發生輕度污染。天霧恢恢,疏而不漏」。

中國氣象局15日發佈的氣候公報稱,2013年中國中東部地區平均平均霾日數已達36天,為1961年以來最多。有朋友感歎道:「北方空氣污染嚴重,生活在那樣的環境裏無異於自殺。逃吧?逃到南方,上海等地的霧霾顯示,南方也不是宜居之地,連美國都要受中國空氣污染的危害了——哎!」

相關新聞
老桑:社會主義空氣 誰敢言「骯髒」?
墨黑紙白:空氣污染費 當自由呼吸也淪為奢侈品
劉雪松:霧霾五好處--縱嗆死,也幸福?
鮑彤:「霾」與「硬道理」和「不選舉」之間的關係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