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數英雄是如何救人的?和你想的不一樣

人氣 3
標籤:

【大紀元2014年10月18日訊】(大紀元記者高清宇多倫多編譯報導)去年夏天,安省巴裡居民紐曼(Rob Newman)去家庭野營地點的途中,在高速公路上遇到了一宗車禍事故,他當時腎上腺素大增,立刻撲上去幫忙。

紐曼和另外兩名路人拯救了一輛被火焰吞沒的汽車內的一對夫妻。隨後,在接受CTV新聞採訪時,他堅持說,他沒有做甚麼特別的事,他只是簡單地、本能地做了自己該做的事: 「我不認為自己是一個英雄,我只是認為我是一個好撒瑪利亞人(Good Samaritan),我只是為他們還活著而高興。」

為瞭解英雄們見義勇為時,是憑著一種「極端利他主義」的本能還是經過了「深思熟慮」,以耶魯大學大衛.蘭德(David Rand)為首的研究人員分析了50多名獲卡內基英雄獎牌(Carnegie Hero Medals)的「平民英雄」在救人(如溺水、車禍等其他事故中的陌生人)後對自己行為的描述,發現絕大多數的英雄,在出手救人之前沒有任何思考,只是憑著「直覺、自動與快速」的反應,即使在有足夠的時間來考慮時也是如此。

大多數的「偶然英雄」 在拯救陌生人後都表述說「我不是英雄」,他們都說在事發之前並沒有想太多,他們只是本能地開始實施幫助。這項全文發表在PLOS ONE雜誌上的研究證實,在英雄們實施英雄行為之前,沒有一大堆的深謀遠慮。

研究人員說,他們的研究結果表明,「極端利他主義」在很大程度上是一個自動的過程。那麼很多人可能會認為,這是不是意味著英雄的行為是一種「本能」?在這一點上,蘭德說,英雄行為的這種本能,不是基因編碼造成的,而是來源於在長期生活中養成的「教導別人去幫助他人」的一種生活習慣。

研究人員同時也承認,因為這些發現是基於那些獲獎的英雄們給予的描述,所以,當他們重新描述自己的思維過程時可能與當時的真實狀態有誤差, 而且研究人員在分析數據時,也可能沒有完全理解直覺行為和刻意行為之間的細微差別。

責任編輯:岳怡

相關新聞
MLB寇頓王再見轟 紅雀扳平巨人
《時代》: 香港新生代的聲音
井柏然秦俊杰高泰宇 加盟新《黃飛鴻》
吳少華:香港明星在雨傘運動中選擇未來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