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演講改變了澳洲的面貌

澳洲移民史是如何開啟的

人氣 119
標籤: ,

【大紀元2014年12月09日訊】(大紀元記者張茹澳洲墨爾本編譯報導)今天澳洲豐富多彩的多元文化緣自於一個演講,這個演講開啟了後來的移民大潮,改變了這個國家的面貌。澳洲的移民政策是如何開始的,早期的華人移民又經歷了怎樣的身份困惑?《週日時代報》的資深記者Neil McMahon撰文探尋了澳洲移民史上重要的一頁。

Gabrielle•王一家處於澳洲變革的前沿陣地。作為淘金潮的後裔,她的童年回憶是平淡無奇的,但隨著漸漸長大,她開始疑惑,自己到底是從哪裏來的,更適合去哪裏呢。

那時墨爾本的街上看不到幾張亞洲臉,走在路上,Gabrielle經常會被路人擠眉弄眼的嘲諷,她因為自己看起來與別人不同而感到尷尬。

「當時我最大的願望,」她說,「就是變成白人。我會在哭鬧中睡著。我總是有這種混亂感,不知道哪裏才是屬於我的地方。我只想成為真正的澳洲人。」

王氏家族的故事,在許多方面跨越了新舊澳洲——她的曾外祖父1850年代從中國來澳洲淘金;她的父親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移民,當時澳洲剛剛啟動移民政策,正處於最具挑戰和冒險精神的轉型期。

如今Gabrielle已成為墨爾本一位成功的兒童書籍作者,她接受了家族歷史,並把它作為自己創作靈感的來源,用小說來反映現代澳洲豐富的故事。

今天的墨爾本早已不是舊日的模樣,在城市的大街小巷,人們說著250多種語言,誰也不會對誰的膚色或民族感到稀奇。

這一切改變,從一個具有深遠意義的演講開始。

Arthur Calwell,澳洲科廷政府(John Curtin)時期的信息部長,在1944年末首先提出了移民政策。這是一個將在未來的歲月中重新定義澳洲的戲劇性的政策轉變。雖然在政治家、官員和學者之間已經對它進行秘密的討論——但Calwell贏得了公眾認可,這對於政策能夠獲得實施是絕對必要的一步。

八個月後,剛剛被任命為澳洲首任移民部長的Calwell進行了一個舉足輕重的議會演講,他在演講中說:「如果我們從太平洋戰爭中學到了一個教訓,那肯定是,除非我們大大增加人口,否則我們和後代就不能繼續成為這個島嶼大陸的主人。我們只有約700萬人,但我們在地球上佔據了77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如果我們要生存下去,我們需要很迫切的增加人口,勢在必行。」

拉籌伯(La Trobe)大學的政治學講師Gwenda Tavan說,Calwell的移民政策如果沒有公眾的理解和支持是沒有成功的希望。

「把這樣的訊息傳達給澳洲人民是必要的,現在我們認為1945年發生的一切都是理所當然。但是如果沒有Calwell,我們可能採用非常不同的移民方案。他確實幫助人們瞭解為甚麼要實施這個政策。」

「我們現在保持這麼高的移民人數,但今天的政府幾乎不花甚麼時間和精力跟我們談論與移民政策有關的話題,為甚麼存在這樣的政策,它意味著甚麼……人們被蒙在鼓裡。」Tavan教授說。

1945年8月2日,這是一個紀念日,現代澳洲故事從這時開始。今天當政府和民眾在爭論移民人數、尋求庇護者的政策、多元文化和日益敏感的「同化」概念時,攪起的熱情幾乎與過去幾十年一模一樣。

Calwell的女兒Mary Elizabeth Calwell為她的父親感到驕傲,她說,「我們當時有750萬人口,父親的工作很多時候是在說服人們,他們的工作不會受到威脅,海外移民會成為社會的一部份。」她認為,她的父親應該被銘記為「多元文化之父,他也是澳洲歷史上第一個主要的移民運動之父。」

她說,雖然當時Calwell堅持吸收歐洲移民,但他並不是一個種族主義者。他是原住民土地權的早期倡導者;他還自學中文普通話,在墨爾本華人社區有很多朋友,其中一個朋友就是Gabrielle•王的父親、在戰爭期間被中國送到澳洲作為軍事聯絡官的王大衛(David Wang)。

年輕的王大衛當時住在Carlton的一個單身宿舍裡,在那裏他遇到並愛上了他的鄰居——後來成為Gabrielle母親的女人。王大衛不能在澳洲停留,後來Calwell以部長身份干預,最終王大衛通過一個商務簽證返回澳洲。

1965年,在Calwell的提名下,王大衛被任命為澳洲最早的兩名華裔治安法官之一(justices of the peace—現在普遍稱為太平紳士)。四年後,他被選入墨爾本市政廳。

對於Gabrielle•王來說,她的家庭故事反映了在更廣泛的社會背景下發生的巨大變化。她對當前尋求庇護者的政策感到失望——「我們是走兩步,退一步,現在我們正處在一個飛躍後退的階段。」——但她擁護移民政策。

「現在這個國家充滿了美麗的不同面孔,不同膚色,澳洲已經接受了不同文化,我熱愛這一點。」

澳洲人口:

1947:750萬
1977:1400萬
2013:2300萬

海外出生的人口比例:

1947:10%
1977: 22%
2013: 27.7 %

澳洲移民政策大事表:

1945年8月:移民部啟動了第一個戰後移民計劃。
1947年1月:來自英國的第一批移民抵達。
1947-1954年:澳洲從東歐接受了約17萬流離失所者。
1955年11月:澳洲第100萬名戰後移民,芭芭拉•波利特(Barbara Porritt),抵達墨爾本。
1958年:進行移民法改革,去掉了與種族有關的內容,廢除聽寫測試。這個改革是遠離白澳政策的主要一步。
1960年:第25萬名難民Otto Kampe抵達墨爾本。
1961年:澳洲的人口達到1050萬,從1945年以來增加了43%。
1973年:白澳政策終結——1973年推出接納不同種族、膚色或國籍移民的不歧視政策。
1975年:越南戰爭後,大量安置來自越棉寮的華人難民,從1975年以來接受了155,000人。
1989:六四事件後,成千上萬的中國留學生尋求政治庇護。
1992-93:工黨政府引入了強制拘留政策,於1993年開設難民審查法庭。
2002年3月:澳大利亞歡迎自二戰以來第600萬名移民,來自菲律賓的克里斯蒂娜•胡拉多(Cristina Jurado)。
2014-15:移民配額人數定在190,000名;將接納13,750名人道主義難民。
數據來源:移民部;澳洲統計局

責任編輯:凌明

相關新聞
澳洲移民部恢復父母簽證類別等申請審理
要求聯邦警察調查移民部長涉嫌洩密事件
澳收緊公民入籍規定 移民部長獲更多授權
澳洲移民部長擴權 簽證品行測試更嚴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