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散文

劉兆玄:漢字對東亞文化的影響(上)

漢字最能彰顯中華文化的意涵,從中華與東亞各國糾纏的歷史脈絡中,更能清晰地看見漢字對東亞文化的影響。

文字是文化的載體,根據《淮南子》記載,黃帝史官倉頡於四千多年前將文字造出時,「倉頡作書,天雨粟,鬼夜哭」,那是一個驚天地動鬼神的傳說,如同揭破天地間的一個奧秘、一個奇蹟。

世界各大古文明都有文字, 如兩河流域的楔形文字、中國的甲骨文、埃及的聖書體及瑪雅的象形文字,但在這些文字中只有漢字是唯一至今仍舊使用的。

透過不斷的茁壯,使用及表達方式更活潑廣泛。

漢字用視覺去辨認,讓漢字成為全世界最特別的文字。

像日、木、山、馬、刀這些字的變化,到今日仍舊可見象形的意義,這是先人在造字時最自然的選擇,就採取象形。以古埃及文的象形字與漢字的象形文做比較。

最早是依據外形的特徵用簡單的線條來描繪出來,因此都發展出象形文字。象形文字最大的特點是用視覺辨認,但目前全世界只剩下漢字用視覺去辨認,讓漢字變成全世界最特別的一種文字。

指事、會意讓漢字更具抽象的表達能力

但用畫去表達文字會也窮盡之時,有些東西難以表達,且並非都是清楚用繪畫表達文字。

要如何畫出「國」、「家」、「誠實」、「信用」及「愛」「恨」呢?

因此,先人用「指事」和「會意」畫抽象的意思。以「上」「下」「左」「右」為例,可看出左手和右手下面的符號是不同的。刀上面加一點表示是刀的刃。一個太陽從樹木中升起來,就是「東」。一把刀一個牛的角,就是「解」。

把兩個象形的字透過一種邏輯組合起來就是「會意」,會意就是邏輯上去體會他的意思。「指事」是畫出他的意思,在英文象形的意思的picture graph,是象形的圖畫。同樣的文字,指事就叫做ideograph,就是把意思畫出來,會意是logical complex,通過他們邏輯的關係把意思表達出來。

「人言為信,止戈為武」,就是人加上言語,表示人講的話就要有信用;戈是一個兵器,用武器不是為了打仗,而是為了停止打仗,很善良的內涵表達在造字當中。

文字是書寫的語言,當書寫的語言複雜時,自然會要求文字與口語間的對應關係,隨著文明的發展,文字與語言一對一相對應時,象形文字就無法滿足這樣的應用,拼音文字就取代了象形文字。因此,各種文明都發展出一種本身不帶意義但具聲音的符號,比如26個英文字母,用這些字母去拼聲音,聽到就寫得出來,成了「聽覺辨識」的拼音文字。◇(待續)

【編按】作者劉兆玄,祖籍湖南省衡陽市,出生在四川成都,戰後隨雙親赴臺,臺灣大學化學系畢業,取得多倫多大學化學博士後,返臺於清華大學任教,後擔任校長,也曾擔任私立東吳大學校長。先後擔任過中華民國交通部長、行政院副院長、行政院長等職。年輕時曾以「上官鼎」筆名寫過《七步干戈》、《沉沙谷》等多部武俠小說。原文刊登於「北美南加州華人寫作協會」2012年《文苑》。

責任編輯:古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