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丹:《五環之歌》咋成了北京市市歌?

人氣 721

【大紀元2016年04月18日訊】前兩天,一位朋友打電話時無意中哼唱起這樣幾句歌詞:啊,五環,你比四環多一環;啊,五環,你比六環少一環;終於有一天,你會修到七環;修到七環怎麼辦,你比五環多兩環。第一次聽到這麼無厘頭的歌,問他這是首什麼歌。而朋友的回答則更讓我吃驚不已,「你沒聽過嗎?這是北京市的市歌」。

儘管這只是朋友的一句調侃,但我依然不相信這首歌已經紅到被大家公認為是「北京市市歌」的程度。之後上網一查,這才發現,這首由某相聲演員在表演時惡搞的《五環之歌》早在2011年時就已被傳唱開了。無數生活在北京的「土著」和「北漂」之所以如此鍾愛這首歌,除了因為開頭那段搞笑的歌詞之外,或許還在於下面這段rap中所描寫的現實:「北京的style在上下班,車子一直排;為了生活,為了夢想,為了放假單,或許有天,我們必須要去那八環;北京的交通,我為你放花籃……」。歌詞雖簡單,卻唱出了所有人的無奈心聲。

說起來,北京這座「帝都」似乎擁有著中國任何一座城市都不具備的光環。很多人誤以為,住在「天子腳下」就能高人一等,走在大馬路上隨時可邂逅某位部長,故宮、頤和園更猶如自家菜園、想進就進,而只要在北京當官,你想不平步青雲都難……。然而,真正的悲哀也正體現於此。這座足以令人聚焦、仰望的城市,無論其外表多麼光鮮、華麗,都與成千上萬的平民百姓,尤其是被政府劃撥的「流動人口」、「外來人口」並無相關。

只看那五環是如何從二環發展而來、並最終得以建成,就可發現,那些懷揣著無止境、無限度想要接近北京核心區夢想的外來打工者,在一隻腳剛剛踏進北京之時,就已被各類政策、制度攔截在了北京中心以外。沒有北京戶籍,外地人就得辦暫住證;想要買車買房,即便按最寬鬆的政策,外地人也得交夠5年的社保和稅;至於從學前教育時,就讓孩子享受這裡的資源,則更是連想都別想。於是,那些想要躋身北京、卻四處碰壁的外地人,雖說到了北京、住在北京,卻也只能在無限擴大、且遠離中心的各「環」中,過著被邊緣化的生活。

從三環到如今的六環,再到即將開發的七環以及未來的京津冀一體化格局,你可以盡情宣稱,我終於能在北京蝸居、行走,但現實卻告訴你,你其實從未真正擁有過這座城市,甚至從未走近它。事實上,你從一開始,就已經被一根無形的長杆支得老遠。即便有一天,你拿到了北京戶口,你也無力承擔中心城區與國際接軌的物價和房價;即便有一天,你擁有了與北京相匹配的收入,你也終將發現,它所能給予你的舒適度和滿意度,永遠無法與你的付出匹配。最終,我們仍必須接受一個從開始就已註定的慘烈現實,那就是外地人離北京永遠都有「一環之遙」,他們的家不是北京,只是某環而已。

生活多年卻仍然感到失落、焦躁的並不僅是外地人,許多擁有著北京戶籍的本地人也同樣不覺得舒心、愜意。一方面,為了維護北京中心區域的絕對優勢,靠賣地、租地創收的政府則打著「老房、危房改造」的名義,將眾多的老北京人遷到了遠離中心的城郊。儘管對他們來說,房子大了、地方新了,然而,熟悉的街坊、近鄰,城市中心便利的設施、優越的條件卻離自己越來越遠。他們也時常感嘆,如今的北京早已不再是當年那個有無數條胡同穿梭其間、京味十足的北京城了。

另一方面,北京的「環」越多,意味著人口越多、城市的交通越來越擁擠。一到上下班高峰,乘地鐵、坐公交、亦或開車,沒有一種出行方式能讓人愉快的享受其中。一到節假日,別說城市中心隨時能去的著名旅遊景點,就連原本人煙稀少的郊區也都人滿為患。除了城郊之間的收費站在綿延幾公里的範圍內變身為停車場外,北京的各大「環」也不時上演著車輛乾脆熄火、司機下車前後溜達的戲劇化場面。「堵」,伴隨著北京的發展,不僅是詮釋「帝都」的又一個新名詞,更是生活在此地的「土著」及「北漂」內心深處最真實的獨白。

常住人口也罷、流動人口也好,居住其中的人們雖覺得心裡堵得慌,卻也只能攤開手、聳聳肩,表示十分無奈。在這種對現實憋屈、憤恨,卻控訴無門、甚至謾罵也無人搭理、再過分就會遭到刑囚的無奈中,自嘲便成了疏散鬱結、宣洩不平的唯一辦法。而《五環之歌》正是一首既能讓自嘲不卑不亢、又能使抗議變得詼諧的最佳作品。因為所有喜愛它的民眾都深深懂得,比歌詞更荒誕的是政府一拍腦袋、不計後果的作為,而比歌詞更悲催的是要繼續忍耐這種資源被耗盡、權益被剝奪的無厘頭髮展繼續在北京進行。

責任編輯:莆山

 

相關新聞
蕭蕭領教北京交通擁堵 千名歌迷焦急翹盼
國際無車日 北京交通壅堵情況更嚴重
北京交通亂 外籍女子看不下去指揮交通
世界無車日 北京交通流量卻偏高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