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故事

淡泊名利的東漢隱士

古代的人當官是為了實現勸諫皇帝、為民造福的志向,如果朝廷衰敗到了快滅亡的時候,就沒有作官的必要了。(shutterstock)

 

淡泊名利的東漢隱士

東漢的閔仲叔,世人稱他為有節之士。

他客居在安邑縣。他年老、有病、家貧不能得肉食,就每日買豬肝一片,屠戶嫌他買的少,有時不肯賣給他。安邑縣令聽說了,命令小吏常給他。

閔仲叔覺得奇怪,詢問得知實情,嘆息說:「我閔仲叔豈能以口腹之慾拖累安邑縣的人?」於是就離去了。

東漢桓帝時,有個叫魏桓的人多次被朝廷徵召作官。他鄉裡的人勸他去上任。魏桓說:「人當官,是為了實行他的志向。現在後宮的美女以千數,可以使其減少嗎?宮裡馬廄裡的馬有上萬匹,可以使其減少嗎?皇帝的左右都是權貴豪門,可以使其離去嗎?」同鄉回答:「不可。」魏桓感慨地嘆息,於是不去作官。

古代的人都是淡泊名利的。當官是為了實現勸諫皇帝、為民造福的志向,如果朝廷衰敗到了快滅亡的時候,就沒有作官的必要了。

(〈後漢書卷五十三 周黃徐姜申屠列傳第四十三〉)

不阿權貴的東漢官員

東漢的徐璆,曾擔任荊州刺史。

當時,董太后的姐姐的兒子——張忠擔任南陽太守,仗著太后的勢,私藏了數億的錢。董太后曾派遣「中常侍」(高級宦官)拜託徐璆護著張忠。徐璆說:「微臣我一身為國,不敢聽命於太后。」

董太后大怒,於是讓張忠擔任「司隸校尉」的官職,威脅徐璆。徐璆到了荊州,上奏了張忠私藏上億錢的事,曝光了張忠的事,又上奏了五郡太守及下屬縣的贓污罪行,都給予法辦。

張忠怨恨徐璆,與幾個宦官勾結構造罪名,徐璆被罰從軍。但重德的徐璆卻得到上天的護佑,因為立了戰功,得以回家。

(〈後漢書卷四十八 楊李翟應霍爰徐列傳第三十八〉)

@#

責任編輯:王愉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