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漫談

筷子「能文能武」 演繹千年人文典故

中國古人充滿生活智慧,多元地用運筷子,因而演繹出豐富的文化內涵、人文典故。(攝影:Erick Nguyen/Fotolia)

除了用來進食,筷子還能有什麼作用?文士在上面寫字、繪畫;舞蹈演員用它來跳舞;武士拿它當武器;方士則用筷子卜卦,預測國家命運。中國古人充滿生活智慧,多元地用運筷子,因而演繹出豐富的文化內涵、人文典故。這些古老智慧映著歲月,歷經千年,光華不衰。

筷子,古代稱為「箸」,又作「筯」、「梜提」。古時製作箸的材質非常豐富,有金、銀、玉、象牙、犀角、木香等等。

到明朝時,箸的叫法演變為「筷子」。明成化十一年(1475年),陸容在《菽園雜記》卷一中寫道,江南地區吳中(今江蘇吳縣)的民間風俗,船家在行船過程中,盼著船兒能夠又快又安全地到達目的地。所以江南一帶的船家很忌諱說「住」(意為停止)、「翻」等不吉利的話兒。由於「箸」和「住」同音,於是民間約定俗成,將「箸」稱為「快兒」。隨著「快兒」傳播得越來越廣,當時的士大夫也跟著叫起「快兒」。想必江南盛產竹木,就地取材作成「快兒」,加上竹字頭,就成為「筷子」。

賈母在大觀園設宴,也請了劉姥姥進去熱鬧、熱鬧。圖為清 孫溫繪製《紅樓夢》圖畫。(公有領域)

到了清朝,筷子的說法漸漸普及。《紅樓夢》第四十回載,賈母在大觀園設宴,也請了劉姥姥進去熱鬧、熱鬧。鳳姐和鴛鴦商量後,拿出一雙鑲金的象牙筷子給劉姥姥吃飯用。劉姥姥卻說那筷子太沉,甚至比那鐵掀(鏟土用的鐵器)還沉,之後下人們才為劉姥姥換上一雙烏木鑲銀的。

筷子蘊涵的象

中國古人探索天地、宇宙時空,得出「天圓地方」的說法。「天圓地方」能夠體現在不同的方面,比如《淮南子》中認為,頭顱圓像天,足方像地(「故頭之圓也天,足之方也像地」)。所以,有人認為筷子圓的一頭象徵天,方的一頭象徵地。

古人還認為,天有陰陽,地有柔剛,人有仁義,所以將天、地、人稱為「三才」。人們使用筷子時,拇指食指在上,中指在中間,無名指小指在下,以順從「天地人」三才之象。

中國古人將對宇宙的認知,融合在日常生活中。

以箸籌算

道家學說講「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圖為南宋-元 「十二生肖八卦鏡」。(公有領域)

道家學說講「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兩儀即陰陽。古人算卦以長箸(—)為陽爻、二個短箸(--)為陰爻,視為兩儀。將兩爻進行不同的組合,可排列出八卦、六十四卦。

在沒有電子計算機的時代,古人計數和計算的工具是短箸,也稱為「籌」或「算籌」,用木枝、竹片、骨頭或象牙等做成。

據《漢書.律曆志》載,算籌用的是竹箸,直徑一分,長六寸。將竹箸縱橫排列,按照十進位法,可以表現任何大的數字。

成語「運籌帷幄」,詞語「運籌如飛」,這裡的籌都是指運算時不停地擺放竹箸,因為運算得很快,擺動竹箸的速度也非常快,猶如飛馳一般。(《夢溪筆談》卷八稱:「算法用赤籌、黑籌,以別正負之數」,「運籌如飛,人眼不能逐」。)

名人與箸 妙趣典故

用箸算數,順同的是陰陽八卦,算命之理。善於算數的人,也多善於占卜預測。

楚漢相爭時,謀士酈食其曾勸劉邦復立六國後人,把土地分封給六國後人,共同伐楚。劉邦拍手稱讚,速速命人刻製印璽,使派酈食其巡行各地,進行分封。這時,張良從外邊回來,去見劉邦。劉邦一面吃飯,一面說他分封的主掌。張良一聽大吃一驚,說:「我想借用大王的箸(筷子)為大王籌劃一下(臣請借前箸為大王籌之)。」最後,張良借箸諫阻了劉邦分封。(《漢書.張良傳》卷40)

關於筷子占卜的傳說,還有一例。

唐玄宗李隆基還沒有登基之前,唐中宗李顯的第二任皇后韋氏,勾結武三思等人專擅朝政。景龍四年(710年)李顯暴亡,《舊唐書》卷七認為,是韋皇后聯同女兒安樂公主毒殺李顯。此後,韋氏立溫王李重茂為帝,臨朝稱制。

當時,尚擔任潞州別駕的臨淄王李隆基,準備入朝。他麾下有個軍人叫韓凝禮,善於占卜。他拿起吃飯用的筷子為李隆基一卜吉凶。只見韓凝禮擺開筷子布卦,一根筷子無緣無故自行豎立起來。這根筷子倒了三次,又豎起來三次。觀看的人認為這是吉兆。不久之後,唐玄宗誅滅韋氏。(《太平廣記》卷第一百三十五)

清 金鑲象牙筷,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公有領域)

歷史上還有一人,他沒去占卜,只憑藉觀察君王使用筷子的喜好,就看出王朝衰落的走向。

據《史記.宋微子世家》記載,商朝紂王非常喜愛使用象牙筷子。他的叔父箕子看到之後,感嘆地說了一番話。大意是紂王用象牙筷子,一定會配上珍貴的杯碗;用珍貴的杯碗,一定要盛上山珍海味……箕子由紂王使用象牙筷子開始推斷,紂王必然走向暴殄天物、殘害庶民之路。箕子從一雙筷子看出了王朝的走向。

有意思的是,箸可用於籌算、占卜之外,還可以彰顯人的正直美德呢!

有一年春天,唐玄宗舉行宴會,他將自己使用的金筷子賜給宋璟。圖為《明人五王醉歸圖》。(公有領域)

唐玄宗時期,有一位賢德的宰相宋璟。無論他到哪兒為官,都會造福當地百姓。當時人們稱讚他就像那和煦的春風一樣,令人感到非常溫暖。所以朝野上下稱他為「有腳陽春」。

有一年春天,唐玄宗舉行宴會,他將自己使用的金筷子賜給宋璟。宋璟接受了賞賜,但不知皇上為何賞賜他,不敢謝恩。唐玄宗說:「賞賜你金筷子,並不是為了賜你黃金,而是以『筷子』表彰你的正直啊。」

另外,在一些民間故事中,筷子還可以當作武器。

據《清稗類鈔》記載,順治年間,無錫有個秀才叫胡邇光,曾跟一個高人學武,練就一身武功。胡秀才防身制敵,用的不是刀劍,而是一雙銅筷子。如果沒有銅筷,他用普通的竹筷子也能制服拿刀的惡人。因其武藝高強,當時號稱「無敵」。

蒙古族筷子舞 止戈為武(舞)

一雙筷子,承載千百年的人文典故,也在遠離中原的大漠,演繹出矯健的風華。

中國人教育子女,常以「一根筷子易折,一把筷子難斷」啟迪子女同心同德。在蒙古有同樣的例子,只不過不是用筷子,而是用箭。

蒙古王成吉思汗。(王雙寬製圖/大紀元)

《世界征服者史》有一段故事,成吉思汗一統蒙古後,為了使諸子、諸王之間和睦相處,於是召集諸子,從箭袋抽出一支箭,輕鬆地折為兩段。接著,再抽出兩支箭,也折為兩段。他越加越多,最後箭多到連大力士都無法折斷。成吉思汗以此教育孩子,兄弟之間互相援助,哪怕遇到再強大的敵人,也不會戰敗。

蒙古族有一傳統的舞蹈——「筷子舞」。每逢婚慶、佳節之際,熱情洋溢的蒙古人跳起歡樂的舞蹈,用筷子敲打手掌、肩部、腰部、腿部等處,敲打出的清脆聲音,節奏鮮明,矯健有力,振奮人心。

其實,去掉箭頭的箭和筷子也沒有太大的區別。沒有箭頭的「筷子」,或許也帶著止戈為武(舞)的祈願吧。在宴會上,不同部族舞動起這令人歡快的舞步,哪怕部族之間有很大的紛爭,或者即便是仇家,也許就在這和樂的氣氛中,也可冰釋前嫌,盡棄仇怨,同享喜悅和祝福。

陰陽合和可以產生萬事萬物。千百年來,一雙筷子演繹出不盡的人文風采。從深奧的籌算、占卜,到歡快的舞蹈,再成為尋常百姓家的普通物件,它善於變化的背後,或許也連通著陰陽之道吧。@*#

事據

《漢書.律曆志》

《開元天寶遺事》卷一/卷四

《漢書.張良傳》卷四十

《夢溪筆談》卷八

《太平廣記》卷第一百三十五

《清稗類鈔》卷五十四



責任編輯:王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