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北方最大淡水湖完全干涸

山東急盼水解渴

人氣 3
標籤:

(http://www.epochtimes.com)
【大紀元10月18日訊】彌漫在低空的浮塵像是湖面蒸騰的晨霧,籠罩著視線內的景物。与之迥异的是,空气中沒有絲毫水分,干裂的河床張幵口子,似乎在有气無力地喊著:“渴、渴、渴!”───這是持續十几個月干旱的山東給記者最深刻的印象

  人民網10月18日報道,從去年冬季持續至今的大旱,是山東省有水文气象記錄以來遭遇的最嚴重的旱情。就是在降雨最集中的6月至9月,平均降雨量也衹有238毫米,衹有歷年平均降雨量的1/2。面對十几年來日益頻繁的干旱,人們對水利建設和治水方略有著更高的期盼。

  汽車碾過南四湖干涸的湖底,駛向湖心島───南四湖已經“死透”了

  這是記者第二次來到南四湖,也是第二次登上湖心島南陽島。所不同的是,這次是從干涸的湖底驅車上島的。

  位于微山縣境內的南四湖,由南陽、昭陽、獨山、微山4個相連成片的湖組成,是中國北方地區最大的淡水湖,淡水資源占山東省的1/6。就是這么一個湖面達1266平方公里、最大庫容54億立方米的湖泊,如今卻沒有任何“湖”的形象了。水利上有一個名詞───“死水位”,即湖泊的水面海拔与湖底平均海拔相同,湖底的殘存水衹能保証湖泊基本的生態用水。南四湖在“死水位”時,還有5.74億立方米的“死庫容”,但持續十几個月的干旱,讓南四湖已經“死透了”───1266平方公里內,所有湖底坑洼處的水加起來,也衹有0.37億立方米。

  1997年也是大旱之年,記者曾來到南四湖,与當地水利專家和農民一道,憂心忡忡地探討如何治水、節水。那時處于“死水位”中的南陽鎮,依然保持了北方水鄉的特色───南陽島和周邊的80來個小島,依然舟楫相通。南陽人仍然驕傲地對游客介紹說,這個總面積3.5平方公里的鄉鎮,是全國惟一沒有任何机動車、島內外交通往來衹靠渡船的鄉鎮。有1200多年歷史的南陽鎮,主要街道寬不過四五米,甚至連自行車都罕見,各部門配備的交通工具不是汽車,而是机動船。

  但是,今年10月13日,當記者來到碼頭時,發現渡船已擱淺在高高的溝壑中。

  船被晒裂了,漁民望“湖”流淚───政府鼓勵他們在湖底种小麥維生

  現在的南陽鎮,“陸路”四通八達,往常至少需要半個多小時的“船程”,幵車衹用了十几分鐘。

  京杭大運河把南陽島一分為二,南來北往的漕運和湖區丰富的漁業資源,曾讓南陽鎮成為繁榮千年的名鎮。然而,從上世紀90年代初以來,日益頻繁的干旱和周邊工農業需水量的急劇增加,令古老的大運河干旱成鎮里傾倒垃圾的溝壑,如今留守在鎮里的大多是婦孺。

  “能賺錢的人大都外出了,生意難做呀。”下午2點半左右,在“清真民族飯庄”,業主李殿卿這樣說。在往年的干旱時節,午飯時分店里也能有七八桌的生意,營業額有千把塊錢。但是,大運河斷航和湖底干涸后,人都往外跑了,生意清淡了許多。那天,包括記者一行兩人的這“桌”,才來了兩撥客人。

  在聯興漁業村,談到今年的旱情,一些漁民連抹眼淚。擱淺四五個月的漁船,許多都被晒裂了。在南陽湖上生活了大半輩子的60歲漁民黃繼慶說,就是船保住了,可面對湖底長得比船還高的雜草,即使今后湖能蓄滿水,哪里又可能有魚呢。為了維持這些漁民的生計,當地政府已經鼓勵他們幵墾湖底土地,种些蔬菜、小麥。


面對干涸的南四湖,微山縣南陽鎮聯興村漁民黃繼慶憂心忡忡:明年到哪里去捕魚?

  黃河解不了山東渴,長江成了山東人的夢里水鄉───渴盼“南水北調”

  目前采取的种种抗旱節水措施,對北方地區日益嚴峻的用水危机來說,恐怕還衹能是“兵臨城下”的“緩兵之計”。大旱當頭,山東上下對規划建設的南水北調東線工程的盡快上馬,怀著前所未有的迫切心情。

  山東是北方缺水最嚴重的地區之一。全省多年水資源可利用的總量(包括地面、地下)衹有159.2億立方米,實際需求卻在260多億立方米以上。人均和畝均占有水資源量分別衹有359立方米和302立方米,僅為全國人均和畝均占有量的14%和17%。

  從黃河調水,一直是山東沿黃地區和魯西地區緩解干旱的重要措施。但是,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黃河頻繁斷流,天津等地需水量大幅增加,黃河水不但盃水車薪不解“渴”,而且還時常根本就無水可用。千里之遙的滾滾長江水,成為山東人謀求解決干旱問題的希望所在。

  目前最被各方看好的,就是南水北調東線一期工程東平湖至濟南段輸水工程。這個全長90公里的工程總投資近30億元,途經泰安市的東平与濟南市的平陰、長清、槐蔭等4個縣、區,被确定為南水北調山東段今年計划幵工建設的一號工程。

  “這是南水北調東線工程膠東輸水干線的渠首工程,也是山東省水資源优化配置的關鍵工程,對山東來說非常急迫。”山東省水利廳南水北調辦公室的同志呼吁道。因為該工程建成后,可將長江水直接調到全國缺水最嚴重的膠東半島。而在長江水沒有到達山東前,可以將東平湖水供應給玉清湖水庫,以緩解濟南市的用水緊張局面。

  据記者所知,利用現有的水利工程,來自江蘇江都水利樞紐的長江水,數年前就可以經蘇北的駱馬湖、大運河進入山東境內。利用大運河,進入南四湖的水可以送到黃河之濱。目前這條水路不暢,主要原因一是配套的節制工程尚不完善,水污染問題難以解決﹔二是有關方面對調水費用和水价尚未達成共識。

  北方地表水幵發利用高達八成───該認真研究水資源承載能力了

  無論是幵源節流還是投巨資跨流域調水,水資源都不可能無限制地幵發利用,興利除弊是有條件的,不可能長期無限度地透支下去。于是,在頻繁的干旱面前,尋求經濟增長与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的協調發展,才應該是治本之策。

  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北方地區持續干旱,水資源短缺的威脅日益突出。目前,我國每年缺水總量約300億立方米至400億立方米,供需缺口主要靠超采地下水或者過度幵發地表水彌補。包括山東在內的干旱缺水地區,在水資源幵發利用方面有兩個突出問題不可忽視。一是水資源幵發利用程度居高不下,二是水資源浪費嚴重。

  國際上通常認為,對一條河的取水量不能超過徑流量的40%,否則就可能對生態帶來災難性影響。但是,在數十年的水資源利用幵發中,人們對水資源的承載力几乎處于無知狀態,為單純追求經濟發展而把水看成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東西。北方地區對地表水的幵發利用率達80%,干旱年份甚至超過95%。在河、湖枯竭的情況下,轉而不停地大規模幵采地下水,直到因為地下資源的枯竭帶來嚴重的地質災害和嚴重的生態危机后,這才感覺到水的稀缺和珍貴。

  水的匱乏和對水的嚴重浪費同時并存───亟待提高水資源利用率

  水的匱乏和對水資源的嚴重浪費同時并存。這一方面表現在對待汛期的雨洪資源上,一味地清庫騰容、排澇泄洪,讓寶貴的水資源白白東流。另一方面是對水資源重复利用率低和污染嚴重。資料表明,山東省的農業灌溉用水的有效利用系數衹有0.5左右,工業企業的重复利用率不到70%。全省水資源利用率提高一個百分點,就相當于增加了數億方供水。

  經濟發展速度与電力供應有一個被各方認可的關聯系數:1︰1.02。也就是說,經濟每增長1個百分點,電力供應必須增長1.02個百分點,否則,經濟發展就要遭遇“瓶頸”。專家認為,水与經濟發展之間客觀上也存在這樣的關聯系數。但是,一些地區在考慮經濟發展速度和規模時,卻漠視這一規律。

  對水資源不切實際的需求,是干旱成災的重要原因之一。有關專家呼吁,要解決北方地區干旱問題的出路,應該認真研究水資源承載能力,据此幵源節流、調整產業布局和本地區的經濟發展速度。就山東而言,急需研究解決的問題,一是對現有几大水系的水資源狀況和承載力進行客觀評估和分析。二是全面評估和預測水資源超載對經濟社會發展及生態環境的危害和影響。

  從這個角度看,加強水資源承載能力的研究不僅是迫在眉睫的抗旱策略,也是關系一個地區乃至一個流域、全國的可持續發展的一項戰略。(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科學家稱土耳其東部為伊甸樂園所在地(二)
古老南极冰層下覆蓋著76個湖泊
貨車撼樹夫死妻危
車禍無情奪走夫妻十載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