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報指政府撤回國安草案是明智做法

標籤:

【大紀元9月6日報導】對於香港特首董建華昨天撤回國家安全(立法條文)條例草案,香港多份報章今天發表社論表示贊同當局的做法。但也呼籲應反省這次立法過程所犯的錯誤,徹底改變偏聽偏信、漠視民意的作風。

香港明報今天發表社論表示,不管特區政府是如董特首所言,為了專注發展經濟,或是為了避免在立法會改選前通過重大爭議法案,影響其執政聯盟(民主建港聯盟、工聯會)的勝算,撤回國安草案都是明智的,符合當前港人的意願。然而,撤回法案不等於解決了香港的政治問題,不等於完全回應了港人在政治上的不滿與訴求。

社論指出,回想兩個月前,董建華和行政會議還信誓旦旦,強調盡快立法的必要。到了昨天,董特首終於宣布推倒一切,特區政府和保皇黨派的聲譽,無可避免大受貶損。前天新保安局局長李少光還在諮詢法律界如何立法,昨天卻突然宣布撤回草案,港府政治技巧之拙劣令人詫異,難免令人質疑,到底特區政府有沒有汲取「基本法」23條立法的慘痛教訓?

星島日報的社論表示,23條立法擱置,董建華解釋是要專注搞經濟,反對派認為是遷就政治氣候避戰,兩個解釋只是同一個決定的各自表述。自從七月九日表決草案的計畫因為自由黨反對立法而胎死腹中,行政機構和立法機構的執政聯盟已經瓦解,當局再無力強推有爭議性的立法工作。

社論指出,「七一」遊行後,「中央政府」為表對特區領導層的支持和回應港人的不滿,推出大量有利香港的經濟措施,其中包括「更緊密經貿關係」和「自由行」的加快落實、港珠澳大橋興建、還有人民幣業務等。雖然中央全力施為,令近日本地市面明顯回復興旺,特區政府民望也隨之大幅反彈,但不少分析家仍擔心,經濟是真正復甦抑或只是短暫反彈。

社論認為,23條立法的爭議,最理想的結果應該是爭取以最寬鬆的條件完成立法責任,然後社會上下集中精力重建經濟。遺憾的是,政府無法使社會明白而取得共識,現在撤回草案,完全是基於政治現實的妥協方案,唯一希望就是這個做法,能使市民心平氣和,以更理性的心情去看待立法和其他社會爭議。

文匯報的社論表示,在香港這個多元化的社會裏,對政府撤回草案有不同的議論和看法,並不奇怪。但港人應該看到,特區政府的舉措有利於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穩定,符合港人的利益和福祉。對此,大家應該有一個持平的、正面的態度。社會各界對政府的舉措有一個基本的正面共識,有利於增加社會的凝聚力,使政府和各階層人士能夠集中精力發展經濟、紓解民困;也有利於為最終順利完成二十三條立法創造良好的條件。

社論認為,儘管在二十三條立法問題上產生過許多爭論,但已經成為過去。既然特區政府已經撤回草案,持有各種不同意見的人士和團體應以大局為重,不要再糾纏於過往的爭論,而應該集中精力搞好經濟,抓住「更緊密經貿安排」的機遇,充分利用「中央政府」支持香港的各項措施,推動香港的經濟復甦,實現經濟轉型。

成報的社論表示,「基本法」第23條規定香港特區應自行立法,禁止危害國家安全的行為。立法落實23條是香港必須履行的憲制責任,也是市民應該履行的公民義務。對此,香港是沒有討價還價的餘地。

前些時候,圍繞23條立法的政治分歧,主要在於該項立法的具體內容、市民對立法的參與度以及立法的時機。其實,這三個問題是互相聯繫的。對具體內容的分歧愈大,就愈應該充分諮詢社會各界,也就愈需要延長諮詢期、推遲完成立法程序的最後時限。

然而,政府的失誤正在於急於求成。明知香港社會對具體條文存有疑慮,卻不願耐心聽取不同意見,將市民大眾拒之於立法程序之外,想依靠在立法會的政治動員讓國安條例強行過關。最後激起社會不滿,五十萬人在「七一」上街抗議。社論認為,如今特區政府決定撤回國安條例草案,可以避免政治爭議,讓政府和市民能集中精力發展經濟、增加就業。等到經濟復甦,民怨紓緩,社會各界能心平氣和地討論時,也許23條立法可以更順利的完成。

相關新聞
港報指中共就23條立法無時間表無底線
香港政治危機-北京的兩難抉擇與角力戰場
澳參院通過決議關注香港自由
《林保華專欄》香港推行國安條例 宗教界反彈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