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生活

中華古建築之木雕(一)

古建築木雕,分為大木雕刻和小木雕刻兩種。大木雕刻主要指大木構件梁、枋、斗拱上的裝飾構件的雕刻,如麻葉梁頭、麻葉栱頭、三幅雲頭、雀替、花板、雲墩等。小木雕刻(又稱細木雕)則指裝修(包括傢俱)的花飾雕刻。

  

一、雕刻制度

  

中國建築中的木雕工藝發展由來已久,《周禮.考工記》中已有關於雕刻的內容。宋《營造法式》中,對當時的雕刻制度及工藝情況有較詳細的記載,將「雕作」按雕刻形式分為四條,即混作,雕插寫生華、起突卷葉華、剔地窪葉華。按雕刻技術分析,可分為混雕、線雕、隱雕、剔雕、透雕五種基本形式。混雕即圓雕。線雕是「就地隨刃雕壓出花紋者」,即線刻,隱雕在《營造法式》中歸人剔地技法。透雕是將花紋圖案以外的部份全部去掉,鏤空雕作。

  

明、清時期木雕工藝有進一步發展,在宮殿、寺廟、宅邸、會館及園林、店面建築中,廣泛施用雕刻裝飾,留下很多實物。其中,屬於外簷的雀替、花板、花牙、雲頭之類的雕刻,基本屬於粗雕,內簷裝修在用料質地及工藝技術上要求更高,工藝更細。

  

明、清雕刻,較之宋元時期更趨立體化,所採取的雕刻形式主要有「采地雕」、「透雕」,並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創造出貼雕和嵌雕,從而進一步發展了木雕工藝,使這種傳統工藝發展到一個新階段。

  

采地雕,即宋元時期的「剔地起突」雕法,又稱落地雕刻,這種采地雕所呈現的花樣不是平雕刻,而是高低迭落、層次分明,枝葉伸展得宜,有很強的立體感。優秀的采地雕刻作品,在一塊板上可雕出亭台樓閣、人物樹木等多種層次。

  

貼雕是對采地雕的工藝改革,即,把所要雕做的花紋用薄板餿製出來,將餿好的圖案按層次要求作進一步的雕制加工,然後,用膠(加木銷)貼在平板上,形成采地雕刻的效果。這種雕法,比采地雕省工、省力,花紋四周底面絕對平整。由於這種雕法可以使用不同種木材,因此可將花紋與底面分色,如用紫紅色圖案花紋,淺黃色底板。貼在一起可取得很好的藝術效果。

  

嵌雕是采地雕的另一種改良形式,即在突起的畫面上,另外鑲嵌更加突起的雕飾,如在雲龍圖案的雕刻中,另外雕刻龍頭、鳳頭、鳳翅鑲嵌在上面,更加突出雲龍雲風似隱似現的立體感。以上下三種雕法常用於裙板、絛環、雀替等處的雕刻。

  

透雕是明、清常見的雕法之一,這種雕法有玲瓏剔透之感,易於表現雕飾構件兩面的整體形象,因此常用於分隔空間,兩面觀看的花罩、牙子、團花、卡子花等構件的雕刻。

──轉自《世華網》(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