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風

清瘦秀麗的山水畫卷

揚州瘦西湖

瘦西湖位於江蘇揚州市西郊,六朝以來,即為風景勝地,原名炮山河,又名保障河,清乾隆時,因繞長春嶺(卻小金山)而北,又稱長春湖。因湖身曲長,兩岸花木疏秀,風景纖麗,與杭州西湖相比,另有一種清瘦秀麗的特色,故稱瘦西湖。

  

瘦西湖原是縱橫交錯的河流,古代園藝家運用造園藝術之高超手法,因地制宜,相互溝通,建造了很多風景建築。舊時範圍,從南門古渡橋起,繞小金山至平山堂蜀崗下為止。東南與市河、城河相接,通向運河。後逐年修建,由史公祠向西,乾隆御碼頭開始;西北沿湖過治春、綠楊村、紅園、西園曲水,經大虹橋,長堤春柳;至徐園、小金山、釣魚台、蓮性寺、白塔、五亭橋等;再向北至平山堂、觀音山、蜀崗止。湖長10餘里。猶如一幅山水畫卷。

  

瘦西湖公園著名的二十四橋,亦名念四橋,昔為磚砌橋墩,上舖木板,圍以紅欄。橋臨吳姓住宅。橋畔遍植芍藥,故有紅藥橋、吳家磚橋之稱。二十四橋之名,源於隋代, 相傳隋楊帝在月夜曾借宮女24人吹蕭於此,故名。

  

關於二十四橋,歷史上向有兩種說法,一說該橋僅1座,一說共24座。歷代騷人墨客多喜吟詠此橋,尤以唐代詩人杜牧《寄揚州韓綽判官》一詩中「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著稱,橋因此而名聞遇途。

  

二十四橋景區由玲攏花界、熙春台、二十四橋、望春樓四組景點構成,建築總面積1588平方米。

  

玲攏花界的建築玲攏剔透,佈局疏密相間,外形高低錯落,色彩淡雅。熙春台系二十四橋景區主體建築,位於古念四河道中心,面對五亭橋。主樓兩層,兩側聯塊曲廊,左側曲廊飾以琉璃瓦,通以十字閣,右側連以露台復廊,樓前露台「縱可方軌,橫可躍馬」。整組建築群雄偉壯麗,金碧輝煌。

  

二十四橋由漢白玉砌成,雅緻秀麗。 景區的建築,保持了揚州園林「視野之開闊為蘇州園林之不及,而相互呼應又較杭州西湖為緊湊」的佈局,形成了「略成小築,足征大觀」和清秀、樸實的自然意境。

  

(資料來源:世界旅遊網)(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