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人從自由中找回自信

人氣 6
標籤: ,

【大紀元12月24日報導】(中央社記者林育立柏林特稿)德國終於在十一月二十二日正式選出新總理。自九月十八日大選結果形成左右兩大聯盟不過半的政治僵局後,全國瀰漫一片低迷茫然,其實只是幾年來這股氣氛的新高點。新上任的梅克爾早已說明白,對抗政府赤字,所有人都得勒緊褲帶,德國人還樂觀得起來嗎?

回想一九八九年柏林圍牆倒塌,當時「我們是同一個民族」的口號響遍全國。然而,一統德意志民族的狂熱,馬上就被建設德東的無底費用和失業人口暴增的現實澆熄。

幾年來,媒體上充斥著工廠外移東歐和中國的長篇報導;失業率超過百分之十;經濟成長率在歐盟國家吊車尾;很多剛畢業的年輕人找不到工作。根據今年中的民調,超過一半的德國人對未來抱持恐懼,不少外國媒體甚至用「德國病」 (German Disease)來形容德國人的絕望。

為了重建德國人的自信與國家認同,德國二十五家大型媒體集團和超過四百家企業和非政府組織,從大選前就開始計劃籌備,在選後的九月二十六日發起了一項史無前例的全國性公益活動:「你就是德國」。

現在,所有電視台每天晚間新聞播放前都會播放一段短片,由成功的名人現身說法談自己奮鬥的經歷,鼓勵所有人樂觀向上。

「德國有足夠的手,聯手可以一起出力解決問題。我們有八千兩百萬的人口。」電視上的名人最後都用手指著觀眾這麼說。

到處張貼的海報也包含好幾個主題。一躍空中的年輕人手裡抓住麥克風,旁邊寫道:「你們真讚,在地下室猛練,老媽也說你們很不錯,可惜媽媽不是唱片公司」,「給你自己機會離開地下室,走上舞台吧!夢想哪一天也會成為金唱片」;海報中央是斗大的字:「你就是貝多芬」。

又或者「你就是愛因斯坦」:「你以為你比其他人成長都還要慢嗎?有點好笑,愛因斯坦當年也是這麼說,他後來得了諾貝爾獎」。

德國歷史上不乏典範人物,各行各業又有很多成功的人,大家不計酬勞上電視現身說法。

公營和私營的電視台、廣播電台也全都免費提供時段,各大報和網路媒體免費提供版面,廣告公司自願統籌和製作,連電影院開演前也播放短片,總計釋出的廣告金額達三千三百萬歐元 (新台幣十三億元)號稱是德國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公益活動。

發起「你就是德國」運動的一家廣告公司創意總監佛斯說,很多人一聽到「德國」就皺眉頭,聯想到國旗、國徽還是其他象徵。這個國家真奇怪,竟然有這麼多人認為自己的命運無法掌握。「『你就是德國』,我要告訴所有人,德國的未來靠你,重要的是你自己。」

他說,不相信人有無窮發展的可能性,才是真的沒救。這個運動就是要打破動不動就抱怨和無所謂的態度,希望德國重新找回戰後經濟奇蹟時代的樂觀進取,「大家都捲起袖子來幹」。

九月底開始透過密集播放,德國每天平均有五分之一的人口在電視上看到「你就是德國」短片。一個月後的民調顯示,一半以上的德國人已經看過,而且覺得很有意義。

「你就是德國」配合時代脈動,短片上出現年輕的同性戀者和龐克族。海報上不只有「你就是保時捷」—德國戰後發展出跑車的名人,也有「你就是Beate Uhse」—歐洲數一數二的色情工業女老闆。一九九九年Beate Uhse在法蘭克福上市,還成為歐洲第一支「色情股票」。

德國人為什麼要提醒自己「我就是德國」?若追根究柢,德國人的迷惘可不是短短這幾年的事。

自古以來就沒有政治中心的現今所謂「德國」,一直要到十九世紀末才形成一統的國家。在那之前,德國(Deutschland;說德語的土地)還是分屬不同的國家,當時的人不免質問:德國到底存不存在?

而經過了幾十年、好幾波的激昂國族主義擴張征戰時期,二次大戰後,德國—尤其是西德知識分子面臨了一個最苦惱的問題。

那就是:一個高度工業化、學術極度發達,被視為冷靜與理性的國度,怎麼會放手容許納粹政權屠殺六百萬猶太人?西德哲學家阿多諾的名言「奧斯威辛集中營之後,連寫詩也是野蠻的」,說明德國人面對納粹大屠殺歷史的無助。父母輩就是納粹同路人的戰後一整代,怎麼好意思還稱自己是德國人呢?

戰後還有超過一千萬說德語的人因為民族仇恨,被從波蘭、捷克和匈牙利等地趕到德國;由於建設需要大批外籍勞工,德國也引進他國人口,如今土耳其裔人口超過三百萬;分裂四十年,東、西德分別有完全不同的政治體制和意識形態;這幾年歐盟東擴,又有跨國居住與工作幾乎完全自由的二十五國人民。

因此,統一之後而步入二十一世紀的德國,到底還存不存在國族認同?失業問題遲遲無法解決,到處瀰漫悲觀絕望,德國人還有沒有可能重新找回自信?

今年是愛因斯坦年,年初,德國前總理施若德特地挑了愛因斯坦一九三二年在日內瓦裁武會議致詞時的名言:「國家是為了人民而存在,不是人民為了國家而存在」,製成巨型布條橫掛在總理府建築的外牆上。

揭幕儀式時,他從德國基本法的條文精神引申說,國家最重要的任務就是保護每個人,讓每個人的性情與才華得以自由開展。歌德在一八零八年曾說,「德國其實什麼都不是,每個單獨的德國人卻意義重大,而且是後者構成了前者」。

席勒以德國民族性為題的詩句也說,「你們這些德國人,想要組成一個民族,沒用的啦!不過,你們能教育自己成為自由人。」

一個歷史背景複雜、外來人口增加,又首當其衝面臨歐盟東擴和全球化競爭等巨變進行式的國家,如何能找回認同與自信?

與其強調空洞的愛國與民族口號,德國人似乎相信,唯有每個人適才適性自由發揮,主動掌握未來,「你就是德國」,整個國家自然就會強大。如果到了這個階段,國族認同還存不存在,當然就不是問題了。

相關新聞
一只麵粉袋
一只麵粉袋 人氣 3
愛心航站捐佛經 勸受刑人向善
天龍地虎兩憨兒 最佳拍檔
腦麻患者赴韓演講 獲殊榮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