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告文學

中國遠征軍緬北征戰紀實(5)

【大紀元2月16日訊】

第五節﹕初入印度

新三十八師到達印度的消息﹐傳到了英國東方警備軍軍團長艾爾文將軍的司令部裡時﹐使艾爾文將軍大為驚異﹐他眼見由緬甸退回印度的英軍三五成群﹐衣衫爛爛﹐裝械俱失﹐狼狽不堪﹐以為新三十八師擔任掩護撤退的任務﹐孤軍殿後﹐經過艱辛的苦斗和長途跋涉﹐一定要比英軍狼狽十分﹐甚或竟已成了無紀律的潰軍。的確﹐新三十八師遭遇的艱苦﹐恐怕還不是愛爾文將軍所能想象得到的﹐從仁安羌之役起﹐一直到轉進到印度﹐這一個月當中﹐新三十八師﹐無日無夜不在緊張危險的局勢中﹐苦撐惡闖﹐尤其是從刊帝到旁濱的一段﹐自古即為印緬隔絕地帶﹐無路可通﹐官兵都從河裡涉水行走﹐不但忍飢挨餓﹐並且還不能有片刻睡眠的時間﹔但這一切的艱辛﹐都沒有減弱官兵們的精神﹐他們都明白這是中國軍隊第一次到印度﹐他們被“軍隊代表國家權威”的觀念鼓勵着﹐所以身體雖然疲憊不堪﹐但精神卻是格外的煥發。隨身裝備﹐除一部分衣褲和鞋襪﹐因為碾轉作戰的關係﹐似乎稍嫌破舊外﹐其他軍服﹑軍帽﹑武器都是整潔齊全﹐軍容壯肅﹐紀律森嚴﹐這是出乎艾爾文將軍意料之外的事情。

艾爾文將軍既認為轉入印度的中國軍隊已經成了無紀律的潰軍恐怕擾亂地方秩序﹐發了一個特急得電報到德裡﹐給印度英軍總司令魏菲爾上將﹐準備將我軍繳械。恰巧緬甸軍總司令亞力山大將軍在德裡﹐極力反對﹐他主張不但不能繳械﹐並且還應該用客禮待﹐他向魏菲爾將軍詳細說明新三十八師在仁安羌解救英軍和後來掩護英軍撤退的功勞。英第一軍團長史林姆將軍當時正在英法爾養病﹐聽到艾爾文將軍有繳除我軍武裝的意思﹐他馬上扶病前往阻止﹐他告訴艾爾文將軍﹐說新三十八師對于英國軍隊幫助太大﹐于情于理﹐應該加以協助才對﹐決不可以無理相待﹐況且該師具有堅強的戰鬥力﹐不但英軍不能順利將其繳械﹐恐怕還會引起不幸的結果﹐他還請艾爾文將軍先親自去視察一番﹐便可明白究竟。當時孫立人將軍也因為國軍初到印度﹐不知道英方的態度怎樣﹐所以一方面把部隊屯扎在山上﹐嚴密戒備﹐一方面派人跟英方交涉。後來艾爾文將軍果然親自拜訪孫將軍﹐孫將軍特別列隊相迎﹐艾爾文將軍見到我軍軍容嚴肅﹐和零星從緬甸退回的英軍相形之下﹐簡直有天壤之別﹐他帶着驚異和讚賞的表情回頭要他的部下多多跟中國軍隊學習﹐從此以後英印軍民都對國軍表示敬慕和愛戴﹐這是國軍初次在印度宣揚國威的光榮史績。羅斯福總統在頒授孫立人將軍豐功勛章的頌詞中說﹕

”中國孫立人中將于一九四二年緬甸戰役﹐在艱辛環境中﹐建立輝煌戰勣。仁安羌一役孫將軍以卓越之指揮﹐擊滅強敵﹐解救英軍第一師之圍﹐免被殲滅。後又掩護盟軍轉進﹐于千苦萬難中﹐從容殿後﹐轉戰經月﹐至印度﹐猶復軍容整肅﹐不減銳氣﹐尤為難能可貴。其智勇兼備將略超人之處﹐實足為盟軍楷模。“

從這一段話裡﹐更可以看出新三十八師在第一次緬戰中的成就﹐和入印後的聲譽了。

由於新三十八師入印後的聲譽﹐引起盟邦人士對國軍的注意﹐六月十四日聯合國在印度首府德裡舉行聯合國日閱兵典禮﹐國軍便被邀請參加﹐由新三十八師派出步兵一排﹐隨遠征軍第一路司令長官羅卓英將軍出席﹐那一天﹐中國國旗和英美蘇各聯合國國旗﹐同時高昇在異國首府的天空﹐中國官兵的聲音笑貌﹐為聯合國家軍民另眼相看﹐在舉行分列式後﹐閱兵官講評﹐認為當天參加檢閱的十一國軍隊當中﹐以中國代表隊步伐最整齊﹐精神最飽滿﹐軍容最壯盛﹐應當榮列第一。當晚﹐印度總督﹐便在總督府裡舉行盛大讌會﹐特別宴請我們這一排被講評為第一的中國官兵﹐席間總督對中國軍隊的精神訓練﹐倍加讚揚﹗

第二天﹐印度各報一致認為中國軍隊初到印度﹐這是一個久戰的疲師﹐並沒有經過盟國的任何補充﹐在受檢閱的十一個國家當中﹐竟能壓倒一切獨露鋒芒﹐實在是無上的光榮。當時德裡氣候苦熱﹐寒暑表經常指在華氏一百零七度左右﹐士兵多因為受暑而鼻腔流血﹐但他們易燃能保持着旺盛的精神﹐為國家爭取榮譽的一頁﹐使盟邦人士立刻改變了對于皮膚和種族的歧視觀念。這一排士兵由德裡回來﹐經過加爾各答時﹐加城僑胞﹐舉行盛大遊行﹐狂熱歡迎這批光榮的英雄。在過去﹐華僑在街頭行走時不准結集到十人以上﹐但是這一次卻例外的得到當局特別准許﹐集合了六千多人的大行列﹐整隊遊行﹐英國人還自動參加領導遊行路線﹐這是英人優待華僑的新紀元﹐更教人深深地感覺到軍隊是代表國家權威和強國人民自由幸福的可貴。

第六節﹕佛國雜記

註﹕由於這一節是筆者孫克剛先生遊覽印度的隨想﹐跟新三十八師沒有關係﹐因此﹐為節省打字時間﹐暫時不刊登這一節了。

(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不代表大紀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