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門鐵觀音 果酸茶香一泡紅

人氣 315
標籤:

【大紀元6月13日訊】自由時報記者黃其豪╱專題報導

台灣台北縣石門鄉位於北海之濱,地處偏僻,居民早年以討海、務農為生,百餘年前引進「硬枝紅心」品種鐵觀音茶樹後,揭開石門製茶產業新頁,早期主要製成綠茶、紅茶外銷;民國70年後,改以鐵觀音茶做法製作「鐵觀音茶」,茶湯甘潤厚醇,一舉成名。

石門鄉農會總幹事許玉郎指出,鄉內茶園多數位在海岸台地的背側,由於不會受到海風直吹,加上大屯山優良的水質、山區雲霧繚繞,年均溫在攝氏18度至20.5度間,採茶時期溫差約5至7度,相當適合茶樹生長,好環境配合當地紅棕壤土質,使石門鐵觀音茶別具風味。

許玉郎說,石門製茶史追溯到百餘年前引進中國福建四大名種之一的「硬枝紅心」品種鐵觀音茶樹,該品種茶樹直立枝幹結實,芽少葉厚,製茶老師傅傳承中國安溪製茶技法,日治時代初期,國際茶葉市場需求殷切,當時以鐵觀音茶樹製作成綠茶及紅茶,搶攻國外市場,由於品質、口感均不亞於錫蘭紅茶,尤其受到日本人青睞。

耆老印象中,石門鄉老師傅許李(或稱許里 )製作紅茶技術超群、揚名國際,曾獲日本天皇召見的殊榮,並遠赴日本與當地一流製茶師傅交流,返國後進一步激勵鄉內茶農。

農會推廣股長李昌烈說,日治時代石門製茶業相當活絡,茶園佔地達一千多公頃,鄉內有多座大型製茶廠,最著名的有所謂「八大家」,如草里製茶廠、重門茶廠、金記茶廠等,阿里磅紅茶名聲響亮;台茶外銷為國家賺取不少外匯,但這種榮景因二次大戰有了重大變化。

許玉郎指出,戰爭期間台茶幾個主要消費國經濟開始走下坡,加上戰敗國日本消費市場萎縮,使外銷受挫,茶農轉而搶攻國內市場。

不過,因內銷市場供過於求,加上獲利遠不如外銷,供需失調下,造成鄉內茶廠一家家結束營業,生存下來的茶農改以小規模的家庭式經營,相對品管、製茶技術參差不齊,行銷通路也出現瓶頸。

由於「硬枝紅心」品種的茶樹較適合製作鐵觀音茶,而非早年的綠茶、紅茶,石門鄉農會也發現到這個問題,農會總幹事許玉郎70年到任後,開始與台灣省製茶改良場合作,輔導茶農以鐵觀音茶的做法製作「鐵觀音茶」,由於泡出來的茶湯甘潤醇厚,還散發出陣陣果酸香味,一炮而紅,石門鐵觀音也因此得名。

許玉郎說,目前鄉內茶樹面積約300公頃,春茶、冬茶年產量仍有30公噸,農會並於每年春、冬兩季舉辦優良茶比賽,得獎茶農除獲頒獎牌,所焙製的茶葉也變得炙手可熱,冠軍茶更是身價百倍。

手工製茶年代 葉葉皆辛苦

記者黃其豪╱專題報導

石門鄉茶葉產銷班班長謝國村三代都是製茶名家,製茶技術繼承祖父謝泉、父親謝木得,15歲開始接觸種茶,承接製茶工廠38年,從事製茶產業超過半世紀。

謝國村曾獲87年台灣省10大傑出專業農友,專業領域便是茶葉,論起製茶稱得上家學淵源,祖父謝泉為石門草里茶廠師傅,與蒙日本天皇召見的製茶名家許李君同時期。謝泉在日治時期擔任甲長(等同鄰長 ),專精製茶教學,獲官方聘為巡迴教師,經常到南港、沙帽山、汐止等地教農友種茶,獲頒「製茶巡迴教師」證明。

謝泉以石門所產的茶葉製成粗茶,再扛到台北販賣所,進一步製作,留給兒子謝木得約卅公頃茶園,當時石門全鄉除少數林地、田地,舉目所及幾乎都是茶園,製茶工廠包括金記、德利、阿里荖等十餘家,其中有兩家為甲級製茶廠。

謝家在製茶高峰期,家中有5名以廠為家的長工,青少年時期便與茶葉為伍的謝國村回憶說,當時手工製茶年代,製茶業經營起來特別辛苦,因市場需求量龐大,製茶量比質更重要,工人分兩班制趕製,老闆又比工人辛苦,不僅自己要做,還必須緊盯著工人作業。

為了維持品質,機器開關一開,一個多月不曾停機,在採收茶菁後便開始與時間賽跑,由室外日光萎凋、室內萎凋、回軟、揉捻、初乾、布巾揉等,到採菁至殺青為止,至少15個步驟要接續完成;白天做不完就得連夜趕工,消耗的體力非一般工作所能比擬,由於做多、做久了,後來遇到不順手的地方,便會想辦法改良機器,甚至自行研發茶葉整形機。

茶農除了勞力,還必須費心思才能把茶葉賣得好價錢,因為早年交通不便、產銷制度不健全,石門茶農必須背著葉茶走到台北賣給大盤商,商人挑三揀四壓低價格,茶農礙於背回鄉內找不到買主,只得賤價在台北販售,這種不公平現象直到農會介入輔導才獲改善。

石門農會總幹事許玉郎 行銷推陳出新 老少通吃

記者黃其豪╱專訪

石門農會總幹事許玉郎將石門當成第2故鄉,民國70年擔任總幹事以來,帶領茶農主攻鐵觀音茶,為石門鐵觀音打下口碑,讓石門鐵觀音、石門陳年老茶揚名海內外;農友擅長製茶、農會很會賣茶,是石門鐵觀音歷久彌新的關鍵。

許玉郎認為,在講究行銷的年代,不僅要會製茶,更要會賣茶,產品才不會被淘汰,所以不定期率產銷班成員出國參加農特產品展售,蒐集市場情資,也了解台灣茶葉國際競爭力在哪裡,還曾到中國安溪觀摩最道地的製茶方法。

鐵觀音傳統口味較重,但年輕族群喜歡帶有淡淡茶香的清香口味,於是他建議茶農烘焙口味較淡的鐵觀音茶,這種顛覆傳統的做法 在推行時受到不少阻力,最後由於市場反應不錯,茶農觀念也逐漸改變。

推易開罐 趨近市場

另一方面,為因應都會繁忙生活,消費習慣趨向便利性,農會也自意大利進口全自動茶袋包裝機,每台機器一天可生產4、5萬包茶袋,並研發易開罐茶品飲料,方便消費者選購。

陳年老茶 攻伴手禮

除了開拓年輕一代的市場,農會並集多年製茶經驗,推出鐵觀音陳年老茶,陳年老茶強調傳統香醇的風味、重視喉韻,而且要儲存10年才能上市販售。第1批石門陳年老茶收購自民國71年的上等鐵觀音比賽茶,經妥善儲存,每年視天候狀況進行4、5次焙火程序,待第10年期滿加以精製,才以瓷醰包裝上市,屬於特級茶製品,首批老茶84年推出後即廣受品茗行家歡迎,加上包裝精美,成為送禮自用兩相宜的伴手禮。

許玉郎說,石門鐵觀音茶採布巾揉的製作程序,是與眾不同之處。農會花5年時間研發改良焙茶爐,結合電爐、電焙爐及傳統挖地窖木炭焙茶精華,成功利用木炭熱能折射穿刺功能,讓茶葉緊結條索並達到卷結的外形,老師傅利用保溫箱熱茶葉,讓茶菁在溫熱中充分達到催化作用,再以布巾反覆至少18次包裹搓揉、掀開動作,使茶香濃郁持久,滋味醇厚爽口,常飲不傷胃。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中國控網嚴 聽眾怨言多
交趾陶大師  入監傳絕活
台籲美日 催生中國民主
五洲製藥老董 遭勒索3050萬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