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泰山明志書院 移民興學北台首院

人氣: 4
【字號】    
   標籤: tags: ,

【大紀元3月30日訊】自由時報記者謝東明/專題報導

台北縣泰山明志書院,是台灣北部第一座書院,清乾隆28年(西元1763年 )由貢生胡焯猷捐屋興學建校,是客家移民墾荒之餘,在北台灣的另一項成就。

貢生胡焯猷 捐屋建學

據記載,胡焯猷是福建省汀州府永定縣貢生,約在康熙末、雍正初年渡海來台到新莊平原拓墾,約於清乾隆13年與林作哲、胡習隆等3人合組「胡林隆」墾號,開墾土地超過300甲,佃農數在111戶以上, 田地範圍約在五股、泰山、新莊等3鄉鎮市,是新莊平原重要的拓荒者。

捐屋創建明志書院前,曾在清乾隆17年(西元1752年 )獻地在今觀音山西雲巖建大士觀,25年在新莊街獻地倡建關帝廟,乾隆28年再度捐出淡水廳興直堡山腳,即今泰山地區水田80甲及瓦屋1進5間、廂房12間等,還有年收入600餘石租穀的田園,作為義學創辦經費開辦義學。

台北縣泰山鄉文史協會創會會長張仁甫表示,胡焯猷開辦義學取名「明志」,取讀書人志在聖賢,為學先表「明」心「志」之意。

隔年夏天,當時的閩浙總督楊廷章撰文紀念此事,並將義學命名為「明志書院」,成為北台灣第一座民間書院,直到約80年後於清道光23年,台北艋舺地區才又設立了北台灣第二所書院「學海書院」,足見明志書院興學的歷史意義。

據記載,因當時淡水廳衙門位於今新竹地區,明志書院創建後18年,約清乾隆46年,淡水同知李俊民將書院遷往淡水廳城內,雖然泰山現址仍招收學生,光緒21年台北知府為了正名,規定泰山明志書院只能稱做「新莊山腳義塾」而更名,泰山鄉也因義塾有了「義學」的地名,至於搬遷到新竹的明志書院在日據時期毀壞而無法使用,如今院址被填平只供停車之用。

改名為義塾的明志書院,一直未放棄招收就讀學生,直到道光年間因屋舍年久失修傾倒,不再招生,但仍維持春、秋兩季祭祀大儒朱熹的習俗。

見證發展 公所籌資重建

日據時期約西元1921年,胡焯猷的後人胡全發起募捐,準備重建書院,雖有地方仕紳支持,籌募經費只能建1棟1進3間的房舍,不復往日盛況,也只能用來供奉朱子及創學先人胡焯猷,每年農曆9月15日朱子誕辰舉行祭祀儀式。泰山鄉公所去年再度修繕明志書院,定於每年國曆9月28日教師節為祭祀兩位先賢的日子。

經鄉公所籌資重建的明志書院,供奉朱子與創學的胡焯猷,展示部分重修前的房舍結構,書院左前方,有惜字亭1座名為「敬文亭」。據記載惜字亭是古人在學校、書院、文昌祠前所建的焚紙爐,用意在提醒學子需珍惜知識,不用的紙或書本需焚化,以示對知識的尊重,不能當垃圾胡亂丟棄,全台現存惜字亭約僅20座, 是北台灣教育史珍貴的見證。

(http://www.dajiyuan.com)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