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泰山明志书院 移民兴学北台首院

人气: 4
【字号】    
   标签: tags: ,

【大纪元3月30日讯】自由时报记者谢东明/专题报导

台北县泰山明志书院,是台湾北部第一座书院,清乾隆28年(公元1763年 )由贡生胡焯猷捐屋兴学建校,是客家移民垦荒之余,在北台湾的另一项成就。

贡生胡焯猷 捐屋建学

据记载,胡焯猷是福建省汀州府永定县贡生,约在康熙末、雍正初年渡海来台到新庄平原拓垦,约于清乾隆13年与林作哲、胡习隆等3人合组“胡林隆”垦号,开垦土地超过300甲,佃农数在111户以上, 田地范围约在五股、泰山、新庄等3乡镇市,是新庄平原重要的拓荒者。

捐屋创建明志书院前,曾在清乾隆17年(公元1752年 )献地在今观音山西云岩建大士观,25年在新庄街献地倡建关帝庙,乾隆28年再度捐出淡水厅兴直堡山脚,即今泰山地区水田80甲及瓦屋1进5间、厢房12间等,还有年收入600余石租谷的田园,作为义学创办经费开办义学。

台北县泰山乡文史协会创会会长张仁甫表示,胡焯猷开办义学取名“明志”,取读书人志在圣贤,为学先表“明”心“志”之意。

隔年夏天,当时的闽浙总督杨廷章撰文纪念此事,并将义学命名为“明志书院”,成为北台湾第一座民间书院,直到约80年后于清道光23年,台北艋舺地区才又设立了北台湾第二所书院“学海书院”,足见明志书院兴学的历史意义。

据记载,因当时淡水厅衙门位于今新竹地区,明志书院创建后18年,约清乾隆46年,淡水同知李俊民将书院迁往淡水厅城内,虽然泰山现址仍招收学生,光绪21年台北知府为了正名,规定泰山明志书院只能称做“新庄山脚义塾”而更名,泰山乡也因义塾有了“义学”的地名,至于搬迁到新竹的明志书院在日据时期毁坏而无法使用,如今院址被填平只供停车之用。

改名为义塾的明志书院,一直未放弃招收就读学生,直到道光年间因屋舍年久失修倾倒,不再招生,但仍维持春、秋两季祭祀大儒朱熹的习俗。

见证发展 公所筹资重建

日据时期约公元1921年,胡焯猷的后人胡全发起募捐,准备重建书院,虽有地方仕绅支持,筹募经费只能建1栋1进3间的房舍,不复往日盛况,也只能用来供奉朱子及创学先人胡焯猷,每年农历9月15日朱子诞辰举行祭祀仪式。泰山乡公所去年再度修缮明志书院,定于每年国历9月28日教师节为祭祀两位先贤的日子。

经乡公所筹资重建的明志书院,供奉朱子与创学的胡焯猷,展示部分重修前的房舍结构,书院左前方,有惜字亭1座名为“敬文亭”。据记载惜字亭是古人在学校、书院、文昌祠前所建的焚纸炉,用意在提醒学子需珍惜知识,不用的纸或书本需焚化,以示对知识的尊重,不能当垃圾胡乱丢弃,全台现存惜字亭约仅20座, 是北台湾教育史珍贵的见证。

(http://www.dajiyuan.com)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