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演藝術

中國相聲史《歷史名家評點》( 二 )

焦德海﹙1878—1935﹚

*特色介紹︰

焦德海﹙1878—1935﹚,北京人。幼年曾學唱「竹板書」,十五歲時改學相聲,拜徐有祿為師。起初,在天橋「撂地」,後到「青雲閣茶社」等處獻藝。他以「說」、「學」見長,台風穩健,表情細膩,口齒清晰,趣味雋永,屬於冷面滑稽。

加上他的活路寬、見識廣、根底深,為當時的「相聲八德」之一。﹙民國初年,多名京、津兩地名字帶有『德』字的相聲從業人員,因其藝事傑出,被稱為『相聲八德』,計有李德錫、焦德海、張德泉、裕德隆、周德山、馬德彔、劉德智、李德祥等八人。﹚

*藝事一二︰

他善於改舊創新,加工整理了許多傳統段子,代表作極多,當時的觀眾這樣評論︰「焦德海的相聲俗不傷雅,沒有粗蠢難聽刺耳的言詞。同樣的語言,別人說來沒什麼稀奇,也並不滑稽,只要經過他的嘴一說,由於聲調的感應、表情的逼真,雖是不稀奇的話,卻也變成了生動的語言,令人捧腹大笑。」

他與李德錫搭檔演出數年,互相切磋,藝術各有千秋,並肩蜚聲曲壇。後又與劉德智搭檔,觀眾戲稱之為「焦溜」。他們用自嘲、裝憨的手法表演《墳頭子》,把知錯不改、自以為是、堅持謬誤、文過飾非的人摹擬的入木三分,諷刺的淋漓盡致。

《墳頭子》相聲裡的“我”,為了炫耀自己家裡有墳地,清明節祭奠父親亡靈,到了墳地,卻找不到父親的墳頭。只好找個大墳頭,編出種種理由,硬說墳裡埋的就是他的父親。最後看墳的一語道破︰「您別套近乎啦!告訴你,這是我們家的駱駝,去年死啦,埋在這兒啦!」

他表演的《老老年》,開頭就說︰「乾隆年、乾隆年,遍地都是銀子錢。乾隆年,笑呵呵,一個制錢兩餑餑。」反映了八旗子弟對所謂太平盛世的眷戀情緒。其實,當時國勢日危,生活貧困,追戀往昔與現實情況對比鮮明,蘊含著深沉的諷刺意味。

*聲譽至此︰

據《天橋一覽》介紹︰「焦德海獻藝時,以一人充傻子,一人耍機伶;傻子謂之『捧哏』,稱『上手』,機伶者謂之『逗哏』,稱『下手』。凡老前輩皆去上手,吃虧者憨態可掬,一步一緊,發人大笑。」

焦德海還經常走堂會,擴大了相聲市場。至清末至抗戰前,在京、津一帶享有盛譽,被列為民國「天橋八大怪」之一。他的弟子有包含張壽臣、續德貴、李壽增…等十五人,逝世後,輓辭中有人寫一首三句半︰

「聲譽至此日西斜,藝人班中優名列。妻子師徒難見面,永別。」

焦德海是一位極為優秀的相聲大師,對徒弟訓練紮實,培育人才的功底極深,雖然為師時期嚴厲、傳統,但直至徒兒表演、出師後,焦德海仍在關懷、惦念,並且力所能及的提攜。﹙下篇談他的徒兒張壽臣,談完再述說這從訓練張壽臣到出師,焦德海鉅細靡遺的訓練過程,及對張壽臣傳藝授業的影響。﹚

﹙待續﹚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