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事家

名人傳記精選:麥克阿瑟(51)

【大紀元11月13日訊】1933年6月,麥克亞瑟在西點軍校的畢業典禮上講話。他的裝束,尤其是那條紫緞領帶,讓學員們五體投地。他說起話來眉飛色舞,直言不諱。他們從未見過這種上級。和大多數人一樣,他們以為大人物都是照本宣科,講話冗長空洞,令人生厭。但麥克亞瑟卻英俊瀟灑,性格獨特,給他們講話時像是憑靈感即興演講,而未經事前準備。他的魔力就在於新奇和直率。他事先並不背講稿,但要在辦公室15英尺高的鏡子前仔細排練。

麥克亞瑟這一技巧學自倫納德‧伍德,伍德事先幾乎不寫講稿。他只是在信箋上記幾個關鍵字句,以防遺忘。但麥克亞瑟興致好時連信箋都不用。這使他看上去像是即興而發,所說的都是肺腑之言,使他的演講成了表演,能緊緊抓住聽眾的心,煽動聽眾的情緒。

  

於是,在這個6月的下午,麥克亞瑟站在寬大遮陽蓬下的名人席上,雙手時而扶住講臺,稱呼學員們為“我親愛的手挽手的年輕同志們”和“下一次大戰的士兵們”。麥克亞瑟情緒激動地說道:“由於經濟的原因,美國的國防被犧牲了,這將很可能導致這樣一種情形,在這種形勢下,各國最終會聯盟,走進另一次世界大戰。而在這次大戰中,十幾個國家將來瓜分美國。

  

“歷史證明,忽視國防的偉大國家將灰飛煙滅。羅馬和邊太基如今何在?拜占廷何在?曾經偉大的埃及又何在?

  

“我認為,此刻陸軍人員及裝備的力量和部署已經到了危險的地步。”

  

世界在30年代正在逐步走向可怕的深淵,因而麥克亞瑟的歷史悲觀主義是有其淵源的。不過,他那帶有宿命色彩的歷史使命感卻因此而振奮昂揚。麥克亞瑟為自己確立了一則信條,這一信條雖然崇尚勇武,卻也給人以精神慰藉。正是這一具有宗教性質的從軍信念使麥克亞瑟自視為軍隊改革家,並在公眾、國會和總統似乎都在反對他時給了他拯救陸軍的鬥爭勇氣。

  

當兵不是一份工作,而是一種職業,是宗教般神聖的呼喚。儘管他並不十分虔誠,也不定期去教堂,但他從未懷疑過他是受上帝召喚的。在他命運的關鍵時刻,他似乎聽到上帝在呼喚他選中的人:參孫!基甸!約書亞!麥克亞瑟!

  

一位名叫小約翰‧阿格紐的年輕人寫信給總參謀長,問陸軍能否給他一個滿意的前途。麥克亞瑟的回信有兩頁紙。他指出,軍官的生活必然很清貧,甚至在最初幾年會遇到經濟困難。此外,“你的行動自由比平民更為有限。”

  

除了經濟困難和其他限制外,對職業軍官的要求還很高。“你必須不斷努力提高自身能力,在戰爭來!臨時為國家做出最大的貢獻。你必須學會領導人,在饑餓、野外、貧困和危險時有效地控制他們。”戰時指揮官的責任重大,在壓抑個人欲望方面可能會“令人煩躁”。

  

儘管士兵生活有這些缺點和不利,但:

  

陸軍為年輕人提供了到全美各地服役的機會,有時甚至是在地球的天涯海角……他能與各行各業的人打交道。他必須樣樣都學,只要那涉及國家的安全。軍隊給人教育的廣度和深度大概是任何行業都無法比擬的。

  

陸軍軍官的成功只依賴於他的能力和真誠的努力……一名合格的軍官並非只幹一個月或一年,他將擁有一個終身從事的職業……除此之外他幾乎一無所有。但對於很多人來說,這已足矣。

  

1935年7月14日,麥克亞瑟第一次徹底表白了他的信仰,但這並非最後一次。那是巴士底日,17年前的那一天,彩虹師受獨臂將軍亨利‧古羅的指揮在香擯地區參加了第一次大會戰。

  

麥克亞瑟利用這一天再次警告人們,在一個戰爭隨時可能爆發的世界上,不備戰是多麼危險。“在過去的3400年裏,只有268年,也就是說只有不到洲的時間內沒有戰爭。”他還引用柏拉圖的話說,只有死人見識過上一次戰爭。他對彩虹師的老兵們重述了他兩年前對西點軍校學員的話:失去了戰鬥精神的富裕民族註定要被貧窮但好戰的民族征服。

  

然而,麥克亞瑟話的核心還是他對美國士兵的感謝辭:

  

永恆的軍事法則早在騎士時代之前就已來到我們中間。它是最高道德法則,能經受住任何對人類進步有益的倫理和哲學的考驗。它要求從善全如流,嫉惡如仇。奉行這一法則將有益於所有受它影響的人。

  

與所有其他的人不同,士兵要行使最高尚的宗教行為——犧牲。在戰場上,在危險和死亡面前,他將表現這些崇高的品質,這是造物主以自己的形象創造人類時所賦予他的。主的聖言和對靈魂的昇華本身就可激勵他,這遠非人的勇氣和本能所能替代。不論戰爭多麼殘酷,接受召喚的士兵將為他的祖國獻身,這是人類最高尚的壯舉。

  

這段話他在以後7年的演講中至少重複過兩次,是他軍事信仰的核心,也變成了麥克亞瑟追隨者的座右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