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散文

【古文觀止】元好問:送秦中諸人引



關中風土完厚,人質直而尚義;風聲習氣,歌謠慷慨,且有秦漢之舊。至於山川之勝,遊觀之富,天下莫與為比。故有四方之志者,多樂居焉。

予年二十許時,侍先人官略陽,以秋試(1),留長安中八九月。時紈綺(音:完啟)(2)氣未除,沈湎酒間,知有遊觀之美,而不暇也。長大來,與秦人遊益多,知秦中事益熟,每聞談周、漢都邑,及藍田、鄠(音:護)(3)杜間風物,則喜色津津然動於顏間。二三君多秦人,與予遊,道相合而意相得也。常約近南山,尋一牛田,營五畝之宅,如舉子(4)結夏(5)課時,聚書深讀,時時釀酒為具,從賓客遊,伸眉高談,脫屣世事,覽山川之勝概,考前世之遺跡,庶幾乎不負古人者。然予以家在嵩前,暑途千里,不若二三君之便於歸也。

清秋揚鞭,先我就道(6),矯首西望,長吁青雲。今夫世俗愜意事,如美食、大官、高貲(7)、華屋,皆眾人所必爭,而造物者之所甚靳(音:進)(8),有不可得者。若夫閑居之樂,澹乎其無味,漠乎其無所得,蓋自放於方之外者之所貪,人何所爭,而造物者亦何靳耶?行矣諸君!明年春風,待我於輞川(9)之上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注釋】

引:文體名。相當於「序」,而較序短。

1.秋試:科舉時代在秋季舉行的鄉試。亦稱為「秋闈」。

2.紈綺:細絹、細綾。指少年或婦女。

3.鄠;縣名。位陝西省西安市西南,瀕澇水東岸

4.舉子:被舉應試的士子。

5.結夏:佛教規定夏季三個月內,僧眾須在寺內靜住修學,禁止外出,稱為「結夏安居」。這段時期稱為「安居期」。安居期的開始階段稱為「結夏」,結束稱為「安居竟」或「解夏」。其時間在印度約為五月至八月的雨季,在中國則為陰曆四月十六至七月十五日。

6.先我就道:先我一步登上旅途。

7.貲:財貨。

8.靳:吝惜。

9.輞川:河川名。在陝西省藍田縣南,自輞谷出,唐代詩人王維隱居於此。

【作者簡介】

元好問(西元1190~1257)字裕之,號遺山,金秀容(今山西省忻縣)人。系出元魏,七歲能詩,興定三年進士,官至尚書省左司員外郎,金亡不仕。

元好問詩主風骨,反對浮艷,一些詩篇生動反映了當時的社會動亂和百姓苦難,沉鬱悲涼。其寫景詩,表現山川之美,意境清新,膾炙人口。其古文繼承韓柳,結構嚴密,清新雄健,長短隨意,眾體悉備,為金代文學批評之巨子,仿杜甫《戲為六絕句》體例所寫《論詩絕句三十首》,在文學批評史上影響頗大。編有中州集。著有遺山集、續夷堅志。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