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觀止】元好問:送秦中諸人引

元好問
font print 人氣: 112
【字號】    
   標籤: tags:


關中風土完厚,人質直而尚義;風聲習氣,歌謠慷慨,且有秦漢之舊。至於山川之勝,遊觀之富,天下莫與為比。故有四方之志者,多樂居焉。

予年二十許時,侍先人官略陽,以秋試(1),留長安中八九月。時紈綺(音:完啟)(2)氣未除,沈湎酒間,知有遊觀之美,而不暇也。長大來,與秦人遊益多,知秦中事益熟,每聞談周、漢都邑,及藍田、鄠(音:護)(3)杜間風物,則喜色津津然動於顏間。二三君多秦人,與予遊,道相合而意相得也。常約近南山,尋一牛田,營五畝之宅,如舉子(4)結夏(5)課時,聚書深讀,時時釀酒為具,從賓客遊,伸眉高談,脫屣世事,覽山川之勝概,考前世之遺跡,庶幾乎不負古人者。然予以家在嵩前,暑途千里,不若二三君之便於歸也。

清秋揚鞭,先我就道(6),矯首西望,長吁青雲。今夫世俗愜意事,如美食、大官、高貲(7)、華屋,皆眾人所必爭,而造物者之所甚靳(音:進)(8),有不可得者。若夫閑居之樂,澹乎其無味,漠乎其無所得,蓋自放於方之外者之所貪,人何所爭,而造物者亦何靳耶?行矣諸君!明年春風,待我於輞川(9)之上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注釋】

引:文體名。相當於「序」,而較序短。
1.秋試:科舉時代在秋季舉行的鄉試。亦稱為「秋闈」。
2.紈綺:細絹、細綾。指少年或婦女。
3.鄠;縣名。位陝西省西安市西南,瀕澇水東岸
4.舉子:被舉應試的士子。
5.結夏:佛教規定夏季三個月內,僧眾須在寺內靜住修學,禁止外出,稱為「結夏安居」。這段時期稱為「安居期」。安居期的開始階段稱為「結夏」,結束稱為「安居竟」或「解夏」。其時間在印度約為五月至八月的雨季,在中國則為陰曆四月十六至七月十五日。
6.先我就道:先我一步登上旅途。
7.貲:財貨。
8.靳:吝惜。
9.輞川:河川名。在陝西省藍田縣南,自輞谷出,唐代詩人王維隱居於此。

【作者簡介】

元好問(西元1190~1257)字裕之,號遺山,金秀容(今山西省忻縣)人。系出元魏,七歲能詩,興定三年進士,官至尚書省左司員外郎,金亡不仕。

元好問詩主風骨,反對浮艷,一些詩篇生動反映了當時的社會動亂和百姓苦難,沉鬱悲涼。其寫景詩,表現山川之美,意境清新,膾炙人口。其古文繼承韓柳,結構嚴密,清新雄健,長短隨意,眾體悉備,為金代文學批評之巨子,仿杜甫《戲為六絕句》體例所寫《論詩絕句三十首》,在文學批評史上影響頗大。編有中州集。著有遺山集、續夷堅志。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歲月易得,別來行復四年。三年不見,東山猶歎其遠;況乃過之?思何可支!雖書疏往返,未足解其勞結。
  • 聖王在上,而民不凍饑者,非能耕而食之,織而衣之也,為開其資財之道也。故堯禹有九年之水,湯有七年之旱,而國無捐瘠者,以畜積多,而備先具也。今海內為一,土地人民之眾,不避湯禹,加以亡天災數年之水旱,而畜積未及者,何也?地有遺利,民有餘力,生谷之土未盡墾,山澤之利未盡出也,遊食之民未盡歸農也。
  • 吾家舊貧,不為父母群弟所容,去廝役之吏,游學周、秦之都,往來幽、并、兗(音:眼)、豫之域;獲覲(音:緊)乎在位通人,處逸大儒;得意者咸從捧手,有所授焉。遂博稽六藝,粗覽傳記,時睹祕書緯術之奧。年過四十,迺歸供養,假田播殖,以娛朝夕。
  • 援兄子嚴、敦,並喜譏議,而通(1)輕(2)俠客。援前在交趾(3),還書誡之曰:「吾欲汝曹聞(4)人過失,如聞父母之名:耳可得聞,口不可得言也。好論議人長短,妄是非(5)正法(6),此吾所大惡也;寧死,不願聞子孫有此行也。汝曹知吾惡之甚矣,所以復言(7)者,施衿結縭(音:離)(8) ,申父母之戒,欲使汝曹不忘之耳!」
  • 天下事有難易乎?為之,則難者亦易矣;不為,則易者亦難矣。人之為學有難易乎?學之,則難者亦易矣;不學,則易者亦難矣。
  • 夫當今生民之患,果安在哉?在於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勞,此其患不見於今,將見於他日。今不為之計,其後將有所不可救者。昔者先王知兵之不可去也,是故天下雖平,不敢忘戰。秋冬之隙(1),致民田獵以講武,教之以進退坐作之方(2),使其耳目習於鐘鼓旌旗之間而不亂,使其心志安於斬刈(音:意)殺伐(3)之際而不懾。是以雖有盜賊之變,而民不至於驚潰。
  • 生而眇(音:秒)(1)者不識日,問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狀如銅槃(2)。」扣槃而得其聲。他日聞鐘,以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燭。」捫燭而得其形。他日揣籥(音:月)(3),以為日也。
  • 予嘗有幽憂之疾,退而閒居,不能治也。既而學琴於友人孫道滋,受宮聲(1)數引(2),久而樂之,不知疾之在其體也。
  • 國以任賢使能而興,棄賢專己(1)而衰。此二者必然之勢,古今之通義,流俗所共知耳。何治安之世有之而能興,昏亂之世雖有之亦不興,蓋用之與不用之謂矣。有賢而用,國之福也,有之而不用,猶無有也。商之興也有仲虺(音:悔)(2)、伊尹、其衰也亦有三仁(3)。 周之興也同心者十人,其衰也亦有祭公謀父、內史過。兩漢之興也有蕭、曹、寇、鄧之徒,其衰也亦有王嘉、傅喜、陳蕃、李固之眾。晉而下,至於李唐,不可遍舉,然其間興衰之世,亦皆同也。由此觀之,有賢而用之者,國之福也,有之而不用,猶無有也,可不慎歟?
  • 鹿畏貙(音:出)(1),貙畏虎,虎畏羆(音:皮)(2)。羆之狀,被髮人立,絕(3)有力而甚害人焉。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