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史料

《貞觀政要》選讀(十七)

貞觀十年,魏徵上書說:臣聽說治理國家的根本,必須依靠德行和禮義,國君治理國家的唯一保障在於誠信。誠信建立了,那麼臣下就不會有異心,德行和禮義樹立了,遠方的人都會歸正。因此,德行禮義及誠信,是國家的治理綱要,對於君臣及天下百姓來說,都不可須臾而忘卻。因此孔子說:「國君按禮義來使用臣下,臣下以忠誠事奉國君。」孔子又說:「自古以來人都有一死,百姓如果對政府不信任了,政府就無法存立。」文子說:「說出的話能使人相信,是因為說話之前已經取信於人了;發出的命令能夠被執行,是因為命令以外含有誠意。」然而說話人們不聽信,是因為早已失去了人們的信任。發出的命令不被執行,是因為沒有誠意。沒有信用的話,沒有誠意的命令,對國君來說,就會敗壞品德,對於臣下來說,就會招來殺身之禍。即使是在困頓挫折之中,有德才的人也不會這樣做。

國君行事能盡禮義,臣下就會竭誠盡忠,必須決定於對內對外都沒有私心,上下互相信任。國君不信任臣下,就無法任用臣下;臣下不信任國君,也不能事奉好國君,誠信作為治國及處世的準則極其重要。過去齊桓公詢問管仲:「我想讓酒在杯中發臭,肉在盤中腐爛,這樣有損於我的霸業嗎?」管仲說:「這種做法都是很不好的行為,但卻不會損害霸業。」齊桓公又問:「那什麼才會損害霸業?」管仲回答說:「不能識別人,會損害霸業;知道人才卻不能恰當的任用人才,會損害霸業。任用人才卻不能信任他,會損害霸業;信任而又讓小人從中干預,也會損害霸業。」

以前晉國的大夫中行氏穆伯帶兵攻打鼓國,經過一年了還無法攻下,有一個叫 餽間倫的人來對穆伯說:「鼓國的司空屬官我認識。請不要再勞累將士了,鼓城就可以到手。」穆伯不聽,左右的人勸說道:「不費一戰,不傷一兵,鼓城就可以到手,為什麼不這樣做呢?」穆伯說:” 餽間倫的為人,奸滑而且不仁義,如果派他去把鼓城弄到手,我難道不獎賞他嗎?如果獎賞他,就是獎賞奸佞的人。讓奸佞的人得志,就等於是讓晉國的人民捨棄仁義而就奸佞。即使我得到鼓國,又有什麼用呢?」穆伯還只是諸侯國的大夫,管仲也只是齊桓公成就霸業的得力助手,他們尚且能夠這樣信任賢人而遠避奸佞之人,何況是身為一統天下的大國君主,該當千年的聖王,又怎能使崇高的美德有所瑕疵呢?

要想讓君子和小人 是非分明,必須用美德來感化他們,以信任對待他們,以仁義來勸勉他們,用禮節來約束他們,然後才親君子而遠小人,賞罰分明。那麼小人就無法再行私佞之事,君子也會努力向上而不懈怠,使天下無為而治,哪裡還會遠呢?如果親君子卻不能任用,厭惡小人卻無法遠離,有罪者得不到懲罰,有功者得不到獎賞,那麼國家危亡的日子,或許不能確定,而要永遠賜福給子孫後代的想法,還有什麼希望呢!

太宗皇帝看了魏徵的上書後感歎的說:「如果不遇到你,我怎能聽到這些話呢!」

貞觀十七年,太宗皇帝對侍臣說:「經傳上說『寧可失去食物也要保持誠信』,孔子又說:『沒有老百姓的信任,國家就無法存立。』過去項羽已經攻入咸陽,控制了天下,如果能努力推行仁義和誠信,又有誰能跟他爭奪天下呢?」房玄齡回答說:「 仁、義、禮、智、信,稱為五常,缺一不可。能經常這樣做,會有很大的好處。殷紂王輕慢侮弄五常,周武王討伐他。項羽因為無誠信而被漢高祖奪去了天下,確實像陛下所說的啊!」

轉載 正見文章:http://big5.zhengjian.org/articles/2008/1/16/50465.html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