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教育

【杏壇阿善師】閱讀古典文學的品德教育

今日的生活即是明日的故事,今日的故事即是古人喜怒哀樂、面對生活的文化結晶。

往復的歷史如同潮水一般,訴說著人類生活的點點滴滴,雖然時空的場景不同,感受卻是相同的。面對高興的事情心中欣喜、面對內心的衝擊憤怒難消、失去親人的哀痛欲絕、稱心如意的快活喜樂。遇到事情面臨抉擇,守德、忍耐、負責或者發洩、逃避、享樂。

在時間軸上今日看不見未來,沒辦法知道抉擇的結果,可是傳統古典文學的場景,卻已逼真的將故事的脈絡與結果展現無遺,最佳的抉擇往往就在道德的深處閃閃發光。

歷史的潮水有其脈絡,文化有其最終的核心價值。天人合一、敬天敬神即是中華文化的重要價值,這些價值超越了一時的感受,帶來久遠的平和與自在。天人合一,人要歸天那是一件多重大的事情啊!唯有德配天地才可道貫乾坤。那麼,如何德配天地,唯有守德、修心、忍耐、負責,面對痛苦勇於承受、面對誘惑淡然拒絕才可回歸文化價值之中。而這些文化的價值常常埋藏在傳統古典文學之中,等待著人們去發掘、體驗與實踐。

苦難與誘惑是人生過場的重要戲碼。無緣無故遭辱罵,憤然反擊或是泰然處之?四下無人的現金,占為己有或是路不拾遺?孔子說:「臨財毋苟得,臨難毋苟免。」如何將這種品德內化到學生心中呢?閱讀傳統古典文學中的故事正是陶冶學生品行的好方法。

《西遊記》中「三藏不忘本四聖試禪心」中菩薩為試驗師徒四人的修煉意志,化成母女四人引誘三藏師徒,唐三藏與悟空、悟淨不為所動,八戒無法跳脫美色當前的誘惑,強穿母女編織的衣服,誰知衣服瞬間化為繩索將他縛在樹上,八戒得知原來是菩薩試驗後羞愧不已。

《三國演義》中關公誤中孫權之計被俘,孫權想招降,關公說:「吾與劉皇叔桃園結義,誓扶漢室,豈與汝叛漢之賊為伍耶!有死而已,何必多言!」關公父子遇害,卻父子登神,留下「漢末才無敵,雲長獨出群。神威能奮武,儒雅更知文。天日心如鏡,春秋義薄雲。昭然垂萬古,不止冠三分。」「青燈觀青史,仗青龍偃月,隱微處不愧青天。」的讚嘆。

古典文學蘊含著傳統文化價值,是學生品德教育的重要媒介,然而,學生在閱讀時容易見樹不見林,看到枝微末節卻無法了解內涵,所以教師的引導就變得相當重要。教師必須先成為古典文學與學生之間的橋樑,先以講故事的方式將學生帶入歷史的場景之中,讓學生對古典文學產生興趣。在學生閱讀前必須提供導讀,讓學生初次閱讀時不至於迷失在文字海中,然後讓學生分享對故事的看法,閱讀後是否更了解作品?是否有更新的視野?教師更要幫助學生反省自己的經驗與故事情節深入互動 ,並將這種互動置於文化道德脈絡中討論,如此即可讓學生、古典文學與文化道德產生共鳴,進而內塑學生品德。◇(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