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長廊

史博館國家畫廊 郭雪湖百歲畫作回顧展

【大紀元2月3日訊】 (大紀元記者白亞仕台北報導) 台灣第一代膠彩畫家,也是跨世紀台灣美術運動重要的先驅,郭雪湖先生早在八十年前(西元1927年),即以弱冠之齡「松壑松泉」作品入選第一屆台展,1928年更以膠彩畫「圓山附近」獲第二屆台展的特選,當時與同儕畫家林玉山、陳進,同享「台展三少年」的傳奇與美譽,其一生致力於台灣美文化的傳承與發展貢獻卓著,今年2008適逢郭雪湖先生百歲大壽,史博館特舉辦「時代的優雅—郭雪湖百歲回顧展」,展期2月1日起~3月16日止。內容除了90幅各時期代表作品之外,陳列珍貴的照片資料與新聞史料,以表彰郭雪湖一生對台灣藝術界的耕耘與成果。

1908年出生台北大稻埕的郭雪湖,一生水墨、彩墨、膠彩兼治,其創作的質量驚人而且作品保存完整,他勇創新與求變,早期他容合東洋畫的理念與中國水墨畫的精髓,自創重彩、淡墨勾勒的技法,並吸收西方繪畫的表現形式,將膠彩畫的風格帶向多元而寬廣的境界。



郭雪湖先生的長女、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教授, 郭禎祥博士。(記者白亞仕攝影∕大紀元)



日治時期,台北大稻埕的淡水河邊,秀麗的台北田園景觀,不但是郭雪湖美好的童年回憶,也是日後藝術創作的泉源,藝術家對於出生地血濃於水的情感,透過藝術家敏銳的心思,用水墨與膠彩描繪出台灣風土民情真實的美。

畫展開幕當天,郭雪湖的長女郭禎祥博士,感念父親對子女們的影響,她說:「我父親一輩堅持不賣畫,賣畫尤如嫁女兒一樣的傷心與不捨,我父親擁有旺盛的生命力,熱情、專注的工作,作畫一絲不苟的嚴謹態度,這種完美主義者是影響我們最深刻的地方,他以大自然為師,生性素樸、生活規律,一生純粹為了藝術、為了文化,追求真善美的最高境界。◇

如果「松壑飛泉」是郭雪湖初入畫壇的創作基石,那麼「圓山附近」可說是他在畫壇受到肯定的成名之作。當年他揚棄古人山水,據說在首屆台展總督的開幕祝辭中,就令他意識到應以本土風光之美為創作表現方向,於是除了去圖書館研究之外,每天清晨5點起來跑到圓山去找題材,最後決定以圓山鐵道附近(淡水線)為主。從構圖、寫生到完成畫了2個月,定稿又花了半年,繪製正式作品前完成了這幅底稿,聽說郭雪湖畫到收件前一天參賽作品才告成,參展作品與底稿作品大小一模一樣,其用色的繁複、層次分明而不紊,兩圖構圖雖有些微差異,但用功至勤的態度,筆調的穩健與色彩的沈穩不相上下,底稿反而保留了更多作者原創性的想法。如左上角幾隻飛翔的白鷺與幾朶優雅的白雲,在構成上比正式作品更奇麗多姿,這幅充滿了靈秀以及對大自然田園的謳歌,當時日本蒞台評審也是南畫的大師松林桂月曾讚譽說「細密畫的變種」。



圓山附近 底稿 1928年 膠彩‧絹 91*182公分 台北市立美術館典藏。(記者白亞仕攝影∕大紀元)



圓山附近 1928年 膠彩‧絹 91*182公分 台北市立美術舘典藏。(史博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