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序書摘

難得一見的神奇旅程

我在行星科學和彗星領域的研究工作,是在研究所開始接觸的。那時候,我對理論物理還是念念難忘。有一天,我在圖書館看到史蒂芬‧霍金有關黑洞的一篇新論文,一時好奇,使用影印機影印,厚厚的一疊,拿出來一看,竟然是空無一字!

當時在錯愕之餘,還想著這個理論很邪門,說不定連論文內容都被黑洞吞噬了。所以我特別高興看到霍金在學術的高峰,還專心和他的女兒露西合寫了一套有關宇宙歷奇的科普小說,而且詳細介紹彗星、土星環、木星、火星和小行星等等,實在是最好不過了,心想,說不定我也沒有走錯路。

但我們這輩所謂嬰兒潮的科學工作者,不管學術成就多輝煌(如霍金者),多多少少總想走回頭路,因為過去五、六十年科技突飛猛進的代價,便是環境惡化,資源日益欠缺。如果我們能夠早一點領略到這個可能,應該會多花一點力量,呼籲社會大眾和政府早作預防,採取各項節能與環保措施。但現在地球暖化的問題越來越嚴重,悲觀者會說,再過不到半個世紀,一切便不可收拾。

於是在這個情況下,不少知識分子便採納了反科技的理念。書中主角喬志的爸媽便是如此。他們對環境極之愛護,也因此對一切科技發展都有所恐懼和排斥。但解鈴還需繫鈴人,整個地球環境的監控和逐步調整,都需要極大量的尖端技術和資訊科學的長期投入,方可扭轉整個局面。要成功,年輕一代和影響他們一生的父母,都要能瞭解這件事。

霍金父女檔寫這本書,便是要把宇宙中各種奇妙事物用深入淺出和圖文並茂的方式,介紹給青少年。讓他們自自然然地對天文、(更重要的是)對科學產生興趣。霍金把這個信念付諸實行,真是值得喝采。

像任何精采的傳奇故事,書中有英雄,也有壞蛋。史蒂芬‧霍金化身的艾瑞克便代表充滿信心與善意的科學家。他伙同一部有感情的萬能電腦「卡斯摩」,到宇宙各個角落尋找一個適合人類居住的新地球。霍金在這裡觸動了一個亙古以來關係人類社會發展的議題:到底我們是不是要不斷追尋新天地(如15世紀以降,歐洲人到處大肆開發殖民地),推動太空殖民計畫,以紓解氣候變遷與環境惡化所帶來的困境?還是接受地球是我們無法取代的家園,必須設法將它妥善保護的事實?

展望將來,在銀河中兩千億恆星周邊找到類似地球、甚至有生物圈孕育的系外行星,只是時間的問題。但就算找到了,又如何?因為如書中所說,最近的毗鄰星,若用光速旅行,亦需要4.22年,搭高鐵便要走100萬年才能到。這就是所謂遠水救不了近火。

艾瑞克這個聰明絕頂的天才科學家(也是霍金自己的化身),出場一陣後,便栽進一個黑洞。消失之前,他叫喬志去找一本他所寫的有關黑洞的書,因為書中有救他回地球的方法。喬志找到了這本書,他看到第一頁的第一行是出自愛爾蘭著名作家王爾德(1854-1900)的句子:「我們大家都活在陰溝裡,只是,有些人會抬頭,仰望星空。」

這句話當然很好,但為什麼是這句話?作者露西的媽媽珍,本名是珍‧王爾德。她20歲和時年21歲、尚在劍橋修博士學位的霍金結婚,不久便要照顧殘疾開始發作的丈夫;直到1989年和他離異,在黑洞邊緣生活了25年。珍‧霍金在1995年寫了一本書,叫作《音樂移動群星》(Music to Move Stars),敘述她和霍金以及三名兒女在這段日子的故事。

在回憶錄一開頭,珍‧霍金提到他們年輕時,霍金開始埋首思索時間之箭前進方向的理論,她便建議霍金考慮時間之箭逆向運動的可能性。這時,坐在輪椅上的霍金,便會作出頑皮的表情。珍‧霍金接著講到她有時候還是會想念當年的談話情景,但不知道霍金自己是否想念?

我想史蒂芬和露西‧霍金在這書中回答了這個問題,也教艾瑞克一頭掉進黑洞,說不定還藉此找到時光倒流的神祕鑰匙。所以,我請大家也穿上太空衣,準備這趟難得一見的神奇旅程,但不要忘記,在開始之前,要把這本書打開,連念三聲:「卡斯摩,開門!」◇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