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物理學獎 華裔科學家高錕獲殊榮

人氣 7
標籤:

【大紀元10月6日報導】瑞典皇家科學院今天宣布,從事光纖光學和半導體研究的高錕(Charles Kao)、鮑以爾(Willard Boyle)和史密斯(George Smith),共同獲得200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瑞典皇家科學院(Royal Swedish Academy ofSciences)發表聲明說,3位科學家協助塑造今日的網路社會根基。諾貝爾獎獎金為1000萬克朗(140萬美元),物理學獎是今年頒發的第二個諾貝爾獎項。

聲明表示:「今年諾貝爾物理獎表揚兩項協助塑造今日網路社會根基的科學成就。」聲明也說:「他們創造許多日常生活中的實用發明,並提供科學探索新工具。」

諾貝爾評審單位表示,其中一項是光纖電纜,這個工具使資訊能以光速傳輸。

根據諾貝爾評審單位,擁有英國國籍但主要居住在香港的高錕,因為「視覺通訊領域的開創性光纖傳輸研究成果」,贏得其中一半的諾貝爾獎。

評審單位也說:「若我們拆解所有纏繞地球的玻璃纖維,將可連成一條超過10億公里長的纜線,足以環繞地球2萬5000次以上,並且以每小時數千公里速度增長。」

評審單位說,高錕的研究成果意味「文本、音樂、和影像能在不到一秒時間內傳遍地球」。

鮑以爾和史密斯則因「發明一種影像式半導體電路─「電荷耦合元件影像感測器」(CCD sensor)」,共享另外一半的諾貝爾獎。這種感測器是數位相機的「電子眼」。

由於可以電子儀器捕捉光線,而不必再靠光學軟片,1969年發明的CCD sensor「顛覆整個攝影工業」。

CCD sensor技術也有許多醫療應用,例如人體體內掃描,可供診斷或顯微手術(Microsurgery)之用。


2009年諾貝爾物理學得獎者(左起)高錕(Charles Kao)、鮑以爾(Willard Boyle)和史密斯(George Smith)。

網路飆高速 高錕有大功

據中央社報導,有「光纖之父」稱號的美籍華人高錕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消息傳來,香港各界感到興奮,因為高錕曾在香港接受教育及擔任中文大學校長,與香港有深厚淵源。

中文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陳健民說,他個人覺得,中大師生都會對此感覺光榮。他表示,當年剛進入中大教書時,高錕還是校長,而高錕給人的感覺是一位謙謙君子。「高錕在光纖上的成就對社會的發展貢獻巨大,獲獎是應得的。」

科技大學機械工程學系教授吳景深也說:「我不是搞光纖的,但高錕的獲獎,應是全香港人的光榮。」

城市大學物理系教授張迺豪表示,這是香港人的光榮。他說,連同之前的另一位美籍華人崔琦,至今已有兩位曾在香港接受教育的學者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張迺豪說:「高錕的獲獎,將對香港大專院校的師生帶來鼓舞,相信未來香港還有獲獎的機會。」

1965年,高錕在一篇論文中提出,用石英基玻璃纖維進行長距離資訊傳遞,將帶來一場通訊事業的革命,他並提出當玻璃纖維損耗率下降到20分貝/公里時,光纖通訊即可成功。

他的研究為人類進入光纖導引新紀元打開了大門。

高錕於1933年在大陸上海出生,有一位弟弟,他的父親當時是國際法庭的律師,一家人住在上海法租界一棟三層高的房子。

高錕年輕時在香港聖若瑟書院就讀中學。

高錕早年接受香港媒體訪問時曾說,中學時期,他遇上幾位具有啟發性的老師,其中一位老師請學生用手推他到牆角,以切身體會推力的原理。

這種教育方法令高錕對所學的都有非常深刻的瞭解。

據說,高錕少年時文靜瘦弱,對科學特別感興趣。當時學校沒有化學科,高錕自購課外書籍學做實驗。

1948年,高錕舉家移民香港,他進入聖若瑟書院就讀。中學畢業後,他考入香港大學。但由於當時港大沒有電機工程系,他於是遠赴英國就讀倫敦大學理學院,開展自己的科學大道。畢業後曾任工程師及實驗室研究員,並於一九六五年在倫大取得博士學位。他曾經擔任香港(中文大學)校長,也是美國國家工程學院院士,英國皇家科學院院士,瑞典皇家工程科學院院士。

在學習上,高錕曾說:「應該學習如何集中,懂一樣東西,專心認識,深入思維,不但能夠專注於一種學問,亦會拉高對其他知識的認識能力,事事都能看得深入一點。」

高錕於1987至1996年間擔任中大校長,退休後在美國及香港兩地輪流居住。

相關新聞
「諾貝爾獎頒給我?」確定得獎的100個方法
機長報喜、狗仔舉牌…通知諾獎得主的一百種方法
愛因斯坦入選史上最受尊崇諾貝爾獎得主
諾貝爾趣味小常識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