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府

培养孩子的挫折忍耐力(AQ)

【大纪元5月6日讯】作者简介:台湾国立中央大学中文系毕业,美国哈佛大学硕士,专攻文化、文学、教育研究,为马州“龙林学苑”创办人暨校长,北美华人教育研究暨策划协会会员,曾获中央日报“海外华文创作奖”首奖,台湾省文学奖“报导文学类”优选奖,曾为台湾新生报 [美国现象] 专栏作家,在台曾任高中、大专国文教师,并担任文教机构教育训练顾问,曾发表多篇文化、文学、教育论文。

前言

一位朋友将刚读完的书借给我看,是庄桂香女士所写的《三种灵魂——我与躁郁症共处的日子》。

朋友表示:作者在与躁郁症搏斗的过程中走了许多冤枉路,最后发觉:还是得勇敢地面对自己,并寻求正确的医疗协助。

医疗对于病患身心健康的重要性当然不容忽视,然而,无论是躁郁症或忧郁症,均属于“精神的疾病”,“大脑的疾病”,或是“心的疾病”。心病还得心药医,解铃还须系铃人,医药对于大多数的精神疾病,毕竟“亡羊补牢”的成分居多;相对而言,教育对于人类精神上的困扰,则有很大的挥洒空间,尤其与医药的“治病于已然”相较,父母师长若能自小培养孩子的内省智慧(Intrapersonal Intelligence)与挫折忍耐力(又称“逆境商数”,Adversity Quotient / Adversity Intelligence, 简称AQ),在精神上为孩子作最佳的引导,应可发挥“防患未然”的功效,让人免除许多类似忧郁症带来的难以言喻的苦恼。

培养输得起的孩子

从跳入莱茵河的梦幻曲作者舒曼,到举枪了结自己生命的作家海名威,从数千年前自沉汨罗江的唯美诗人屈原,到前些年在愚人节跳楼自杀的港星张国荣,古今中外不知有多少人在千思万想解不开心中郁结时,选择走上绝路。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漫漫人生旅途中,任何人都难免遇到挫折,摔上几跤,然而,有些人可以拍拍身上的灰尘,抬头挺胸继续前行;有些人却因此一蹶不振,情绪低落、意志消沉,甚至走上了自戕或犯罪杀人的绝路。这是为什么呢?

显而易见,前一类型的人,处理危机的能力较强,在群体活动中应该较易与人相处;后一类型的人则得失心重,缺乏自知之明,处事偏激无弹性,不是孤芳自赏就是唯我独尊。

争强好胜本来是人之常情,但一个人若对输赢经常耿耿于怀,无法坦然面对,又不能自我反思,反而采取逃避问题或责怪他人的态度,那就明白显示出此人“心智不够成熟”,缺乏自我调适的能力。

所谓“心智不够成熟”,指的是什么呢?即是缺乏一种自我反思、自我调适的智慧,亦即缺乏迦纳 (Howard Gardner) 在“多元智慧论” (Multiple Intelligence Theory) 中所言及的内省智慧 (Intrapersonal Intelligence)。

缺乏内省智慧的孩子一般缺乏责任感,无法面对自己,无法正视问题,遇到挫折失败往往输不起,不是逃避现实,便是索性放弃,甚至有“玉石俱焚”的偏激心态。这样的孩子得失心特别重,比赛赢了便得意洋洋,沾沾自喜,输了便怪罪他人,哭闹不休,藉以逃避自己该负的责任。

小华忘记带作业去学校,老师检查作业时,她不说自己忘了带,反而表示:“我妈妈忘了让我带作业来学校。”好像一切都是妈妈的错。

大明喜欢下象棋,可是只许赢不许输,输了便大哭大闹,藉以发泄心中的不快。

面对以上这些情形,家长如果老是以“孩子还小,不懂事,长大以后慢慢会改善”,一味姑息纵容,便是在培养一个“输不起的孩子”。“爱之适足以害之”,家长一定要考虑其后果,趁着孩子年龄尚幼,可塑性大,循循加以导正;反之,若舍不得纠正孩子的错误,一旦习性养成,就不容易扭转回来,而许多后遗症往往于焉产生。

与其耗费庞大的心神与财力作事后的补救,不如积极地从教育着手,自小培养孩子自我反思的能力,学会自我控制,自我肯定,当自己的心与脑的主人,并建立起一种“输得起”的开朗心态,如此才是根本解决之道,也才能“防患病情于未然”。

内省智慧与挫折忍耐力

也许有人质疑,许多精神疾病是源自遗传,“遗传因子会因挫折压力等环境因素而诱发成病。” (《三种灵魂》,天下文化,页一七二) 并非后天人力可以改变。《三种灵魂》的作者庄女士甚至言及她的躁郁症是慢性生理疾病,有其“不可逆”的病理机转。然而诚如文荣光医师在该书的序中所言:“即使是失婚女子,如果她有好的自我调适能力,好的工作,好的治疗,好的支持力量,那么她的病情将有可逆的转机。”

可见“自我调适的能力”正是关键之所在,是人之所以能面对挫折,克服万难的勃勃生机。而站在教育的立场观之,此一“自我调适的能力”,正是迦纳所谓的“内省智慧”,是为人师长父母必须兢兢业业,努力为孩子培养奠定的智慧,比起迦纳所提及的其他智慧,“内省智慧”不仅是人类在逆境中求生存的基本智慧,更是一个伟大人物所不可或缺的智慧!

根据迦纳的研究,人的内省智慧和人际智慧 (Interpersonal Intelligence) 均是在出生以后三年的关键期内开始发展,并形成自我与他人之间的界限。由此观之,“三岁定终生”一词所言不虚。

相对于人际智慧的向外探索与追求,内省智慧指向人的心灵世界,系一种能够自我反思,主宰自己,能够了解自我和别人,并据此做出适当行为的能力,它还包括了了解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能意识自己的内在情绪、意向、动机、脾气和欲求,以及自律、自尊和自知的能力。 (《经营多元智慧》,远流,页三十三至三十七)

无论是“自我调适的能力”,或是“自我反思”、“主宰自己”、“自律”、“自尊”或“自知”,都是一个人在面对挫折时,不可或缺的大智大慧。

现代人生活压力大,精神困扰特别多,尤其华人的教育观多半急功近利,一心企盼投资在儿女身上的心血能有立竿见影的功效。教育上一味偏重智育的结果,往往造成学习上的种种挫折。试想,一个孩子从入学开始,便须面对多少考试,多少比赛,多少失败,多少挫折?

面对挫折本身并非坏事,因为“挫折忍耐力”必须在挫折中培养,没有挫折的人生恰似镜花水月一样不真实,又何从培养忍耐力?但若父母师长在孩子面对挫折时不能妥为引导,反而一味呵护、姑息或纵容,那么,轻则造成孩子凡事畏缩,缺乏自信,悲观忧郁,一辈子不快乐;重则养成孩子“输不起”的心态,性情孤僻,愤世嫉俗,偏激躁动,蛮横霸道,犹如隐隐潜伏于社会一角的定时炸弹。

那么为人父母师长该如何培养孩子的“挫折忍耐力”呢?

增强孩子的自信,教导孩子正确的价值观

一般而言,容易产生挫折感的孩子往往对自己缺乏信心,因此,任何横逆来到眼前,便先怀有几分恐惧,甚至抱持逃避的心理。此种心态之下,成功的概率大为降低,挫败受伤的阴影旋即降临;更糟的是,失败的经验累积多了,久而久之习以为常,孩子便不再对成功抱以期盼,甚至消极悲观,自甘堕落。

因此,父母应设法增强孩子的自信心,让孩子肯定自我存在的价值。至于如何才能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呢?在此,不能不重提迦纳的“多元智慧论”。

“多元智慧论”主张让孩子适性发展,换言之,每个人或多或少都具有语文、逻辑/数学、视觉/空间、肢体/动觉、音乐/节奏、人际、内省等各种智慧,父母与教师若能依据每个孩子不同的智慧予以适当的引导,孩子的学习将变得较为自动自发,同时也才能对自己产生自信。

我曾在课堂上问一群青少年:“有谁认为自己是聪明的?”

将近半数的孩子毫不犹豫地举起手来,我心里暗暗为这些充满自信的孩子喝采。但当我再问这些孩子“为什么认为自己聪明”时,所得的答案多半是:“我是全A (Straight A) 生。”或“我的数学 (或科学) 很强。”

问及那些没有举手的孩子:“为什么认为自己不聪明”时,一位在我心目中艺术天分高得可以当小老师的六年级女孩,低着头小声地说:“我的数学不好。”

这令人心疼的答案使我想起:女孩的母亲几次对我强调,小了将近两岁的弟弟,数学比姐姐还好;弟弟是数学神童,比他姐姐聪明多了。(或许这正是女孩缺乏自信的主要因素!如果家长本身对于人类的聪明智慧不能有真正的了解,极可能在教养儿女的过程中误导孩子,导致孩子缺乏自信。)

另一个例子是:一位父亲要两个儿子在众目睽睽之下表演九九乘法,当一年级的小儿子正确无误地说出所有答案时,这“神童”爸爸得意洋洋地对众人说:“你们看,这孩子是不是好聪明?”他完全忘了旁边那二年级的儿子正绞尽脑汁,汗流浃背,羞惭得几乎无地自容。

电影 “The Book of Ruth” 里,刻划的也正是才貌俱不出众的女孩露丝,自小在母亲的鄙夷和出色的兄长阴影之下成长,因而一向缺乏自信,即使有一天母亲突然发觉女儿竟然是打保龄球的天才,也不愿肯定女儿的优点。母亲的偏爱与成见,使得露丝的人生充满了无尽的挫败与灰黯。

孩子的挫折伤痛以及所有偏差的价值观,往往是最亲近的父母亲人在无意之中造成的。其实,家长应了解:每一个人的智慧各不相同,在这多元开放的社会,行行都可以出状元;因此,艺术天分高或肢体运动强,其实和数学成绩优秀一样,都是上天赐予人类的难能可贵的智慧。父母若能平等地看待各种不同的天赋,依据孩子的优势智慧加以引导,进而补强其弱势智慧,才有可能为孩子建立自信心,并培养出正确的价值观。

让孩子亲自面对困难与挫败

有些家长担心儿女遭受挫折,尽量避免让孩子参加各种竞赛,甚或作假好让孩子取胜,这种作法完全是鸵鸟心态。其实,挫折忍耐力本须在挫折之中培养,当家长自以为爱护孩子,把所有面对挫折的机会都一肩挑起时,正剥夺了孩子培养挫折忍耐力的机会。

有些家长在孩子遭受挫折时,一味厉声责骂或冷言冷语,给予孩子极其负面的刺激。此类父母或许把孩子的挫折当成自己的失败,一时之间无法坦然面对,因而忍不住口出恶言。这样痛快的发泄也许纾解了自己心中的不快,但对孩子而言,失败的苦果已够令人难以忍受,偏偏父母还来个火上浇油,那种心灵上的创伤实难以弥补,而在此情形下,孩子也无法学会正面看待失败,并在失败之中汲取经验与教训。个性偏激或叛逆性强的青少年,甚至有可能在强大的压力之下走上极端或绝路。

然而,当孩子面对挫折时,父母究竟应采取怎样的态度,才能有效地帮孩子培养挫折忍耐力呢?

记得有一回,两岁半的儿子在湖边泥地上摔了一跤,正待大哭,我忽然福至心灵,想起教他唱过的一首台语儿歌:“白鹭鸶,车畚箕,车到溪仔边,跛一倒,捡到一仙钱。” (意即:白鹭鸶,推着畚箕,推到溪边去,跌一跤,捡到一分钱。)

于是赶紧问他:“有没有捡到一分钱呀?”儿子不禁破涕为笑,一时忘记了哭泣。

我的目的是转移孩子对创痛的注意力,对孩子而言,跌一跤已变成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了,说不定还真有捡到一分钱的机会哩。

转移注意力,是克服一切焦躁不安情绪的好方法。这一招对于思想偏激、不可理喻的狂飙期青少年相当管用,对于尚不解事的稚龄孩子,家长尤须先转移他的注意力,让孩子暂时忘却眼前的创痛,然后再慢慢加以开导。

以同理心对待成长中的青少年子女

对于成长中的青少年,一般父母往往要求较高,因此,不论考试不理想或比赛未得好成绩,均会让父母感觉失望。其实当青少年遭受挫败时,家长应以同理心看待事情并面对孩子,换言之,家长务须先压下自己满腔的失望、不满或愤怒,对孩子表达真诚的同情与关心,以抚慰孩子受伤的心灵,同时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等孩子的情绪渐渐平复了,再以积极进取的观念,或是自己从前受挫的经验来开导孩子,鼓励孩子“不经一番寒彻骨,那得梅花扑鼻香。”

黄太太在儿子拿了不好的成绩回家时,心中当然不是滋味,尤其想到自己平日小心翼翼督导孩子功课,全付心力都投在宝贝儿子身上了,不料这孩子竟如此不争气。转头一看,儿子一脸的沮丧,想他心里一定也不好受,不如先让他平静下来,待会儿再作检讨吧!

王妈妈不知花了多少心血帮女儿准备演讲稿,而且一次又一次地在家帮孩子练习,没想到女儿一上台,演出完全走了样,真叫她失望透顶。不过想到女儿心里一定也不好受,还是先安慰安慰她吧!

这些家长都能以同理心看待事情并面对孩子,对孩子心灵的创伤实有相当的抚慰作用,若能在事后再为孩子作精确的分析,让孩子坦然面对自己的缺点,所谓“失败为成功之母”,一切的竞争与挫败都成了锻炼孩子心志的砥石,正足以培养孩子的挫折忍耐力以及积极向上的心态。

让孩子学习独处

我在一篇谈“专注力”的文章中,曾一再提及让孩子学习独处的重要性,此际谈到培养孩子的挫折忍耐力,仍不能不强调:让孩子学习独处,正是让孩子学会如何面对自己,观照自我,省察自己内心言行的缺失,进而学会截长补短、肯定自我。而这一连串的心智活动,正是培养挫折忍耐力的有效方法。

当孩子独自一人进行活动时,其实正处于一种“单独面对自己”的状态之中。人唯有诚实地面对自己,虚心反省,才能察觉自己的优缺点;相反的,一个孩子若完全无法独处,时时刻刻必须黏紧了父母或任何亲人,必定是依赖性太重,缺乏独立自主的能力。一个缺乏独立性的孩子,我们怎能期待他坦然面对横逆,并安然渡过重重难关呢?

因此,当孩子独自一人进行活动或安静思考时,家长应尽量不要去干扰孩子,让孩子习于独处,并学会全神贯注于眼前于的工作、活动或思考之中,使孩子在自我省思的过程中增进自我的成长。

对于没有独处习惯的孩子,不妨让他先参与“团体”的独处活动,例如:参加团体静坐课程,一方面孩子在团体活动中,较不易产生孤独感;另一方面,静坐本身是培养独处能力和内省智慧的良方。当孩子习惯了团体的独处活动时,再循序渐进让孩子逐渐体会独处的乐趣,比较容易达到效果。

作家 Jane Taylor 曾过说一段发人深省的话:“虽然人类一向自封为 “思考的动物” ,然而唯有少数人值得被冠上此一封号,大多数人事实上从来不思考,但却以为自己在思考。”

一个缺乏思考能力的人,当然没有办法自我反省,观察自己的言行和心理,了解自己的长处和弱点,并以坚强的信心和毅力克服逆境。因此,容我再一次强调:自我反思是挫折忍耐力的基础,而培养自我反思的能力,正须从学习独处开始。

培养孩子另类思维模式

培养孩子另类思维模式的目的,主要是让孩子在千思万想解不开心中郁结时,不必走上极端,而可以“柳暗花明又一村”,找到另外一些解决的办法。

现代的教育带给孩子的,往往是一些浮面的知识,而未能让孩子深入理解世界上的许多问题;其实,孩子更需要的,往往是一种向错误挑战、向传统质疑的另类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可以激发孩子的创意,引发出无数的问题与观点,并使孩子在钻入牛角尖或无法突破困境时,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结合创新的思维来解决问题。

那么,如何培养孩子另类的思维方式呢?家长可以利用说故事、唱歌、看电影,或与孩子一同讨论文学作品时,帮孩子超越对该作品的表层理解,让孩子深入了解其中的寓意 (moral),并进一步作另类的思考。例如:在为孩子讲述龟兔赛跑的故事时,家长除了让孩子学习以恒心毅力克服困难之外,不妨引导孩子体会失败者 (兔子) 的心境以及胜利者在成功背后所流的血汗,甚至让孩子说说如果他是乌龟,在胜利之后将如何面对失败的兔子和观众?或者如果他是兔子,应如何在失败之后调整自己的脚步?

让孩子阅读伟人传记或残障人物的奋斗经历,亦是培养孩子另类思维的好方法,因为那些人物克服逆境、迈向成功的经验,正是孩子培养挫折忍耐力的一面镜子,而其中许多天才的另类思维模式,尤其可供陷于困境中的人参考。例如:读到数学家彭加勒 (Henei Poincare) 在一反自己平日劳神苦思的习惯后,坐下来喝一杯咖啡,许多想法油然涌现,一个困扰他许久的数学问题竟于隔日迎刃而解的故事后,孩子或许能体会出:“休息是为了走更长远的路”;读了达尔文运用树的意象帮助自己发展出进化论,孩子可能学会:遇到困难时,让自己先沉静下来,并从大自然中寻找解答。

此外,幽默感亦是一种另类思维模式。

幽默感是治病的良药、保健的妙方,甚至可以提高免役系统以抵抗感染,可促进血液循环以避免忧郁,进而促使肌肉放松,排除种种无形的压力。

有人在自己七零八落的破车上贴着:”What the hell, it runs!” (虽是破铜烂铁,但它还能跑啊!)

与其自怨自艾,抱怨自己穷得买不起好车,这样的自我解嘲、敝帚自珍,不也是相当正面的另类思维模式?相反的,缺乏幽默感的人,特别容易为心情沮丧所苦,甚至钻入牛角尖,无论如何无法突破困境。

一切突破窠臼,不按牌理出牌的另类思维模式,往往是困境中的明灯,是黑暗中的一线光明。一个人在挫折感铺天盖地袭来时,若能以另类的方式来思考事情,甚至以一点小小的幽默来面对逆境,那么无论什么疑难杂症,都无非是哈哈镜里的扭曲图像,耸肩一笑,轻轻跃过,许多跳楼、沉江、举枪的不幸便不至于发生,而生活中的许多压力自然可以迎刃而解。

日常生活中培养孩子挫折忍耐力的方法

人类的内省智慧往往从身份的认同开始发展,而所谓“身份认同”,简而言之便是清清楚楚地明白“我是谁”。

要让幼龄孩子认识自己,最简单的方法是让孩子照镜子,认识镜中自己的外在特征与细节;但要让成长中的青少年认识自己的优缺点,甚至于自己的身份认同,就不是容易的事了。然而,生活之中自有家长可以着力的地方,例如:

* 让孩子学会欣赏别人的长处,并肯定自己的优点。

* 让孩子和自己的过去做比较,使之了解自己各方面的进展。

* 让孩子在音乐或绘画中沉静下来,并利用音乐、绘画来开启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 让孩子运用自己的体能与运动的天赋 (例如跳舞、打球、溜冰、体操……等) 发泄积压的情绪,然后再以冷静的心情、理性的态度去解决问题。

* 让孩子养成写日记或笔记的习惯,用日记或笔记记下自己的活动与想法。 (日记的形式须有弹性,可以是文字或图案,甚至是随手涂鸦或素描。)

* 陪孩子下棋是极好的培养挫折忍耐力的活动,但家长千万不要经常故意输给孩子,务须让孩子在挫折中培养挫折忍耐力。

* 和孩子玩一些输了也有奖励的游戏,让孩子了解:任何游戏或比赛,尽力而为最重要。

* 利用录音机、录影机、照相机等机器,留下孩子的生活记录与活动经历,并让孩子仔细观察比较自己的各种表现,最好还能与孩子讨论改进之道。

* 看完电影、读完书、看完画展,或听完音乐会以后,让孩子谈谈读后感或观后感,并俟机厘清一些不正确的观念。

* 让孩子多参与团体活动。在团体活动中孩子难免会遭遇一些挫折,这些团队挫败的经验比起独自承担失败的痛苦应较容易纾解,同时这些经验,正可以让孩子学会认识自己并欣赏别人;而另一方面,在与同一团队的伙伴互相讨论时,正可以学会更多解决问题、克服困难的方法。

* 与孩子谈心,有如对待知己朋友一般地深入倾谈,让孩子把各种经验和感受与家人分享,同时把心中的困扰说出来,家长则可以借机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我喜欢在接送孩子参加活动的过程中或夜深人静之际,与孩子倾心交谈并互相提供解决的秘方,因为在那零干扰的情境中,人心往往不设防,是倾谈的最佳时机。)

最重要的,要让孩子深切体会家人的关爱,让他们知道:无论发生了什么事情,最终他仍会拥有家人的亲情与支持。

下次我要赢你!

我永远记得那一回在学校里举行的小棋王选拔赛。

多少孩子在棋赛失败后总是一肚子不开心,有的哭红了双眼,有的躲到教室角落独自伤心,有的拚命找对方的毛病,有的甚至发誓再也不参加象棋比赛了。

三年级的Wesley在与对手大战数回合后不幸落败,只见他笑眯眯地向对方说:没关系,下一次我要赢你!

那次比赛的小棋王是谁,我已不记得了,唯有 Wesley 那笑眯眯的神情永远铭刻我心,因为,我知道,能以如此正面而积极的态度面对一切挫折, Wesley 的未来永远充满希望!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