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漫谈

纯净而坚定的人生信念——持之以恒

古人云:“勤学似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荀子《劝学》篇:“不积蹞(音kuǐ)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是以学问之道,贵以专,贵在恒,“学不可以已”。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语出管仲《管子.权修》。原文为:“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宋.楼钥《攻愧集.雷雨应诏封事》:“凡应天下之事;一切行之以诚;持之以久。”

康熙十年(除鳌拜后)二月正式举行“经筵礼”,所谓“经筵”,即于“儒学”之士中,择老成渊博者,授为讲官,置之左右,讲论经史。此后遂成定制。

历代经筵日讲分春秋两季。清圣祖康熙曰:“学问之道,必无间断,方有裨益。以后寒暑不必辍讲”(《圣祖仁皇帝圣训》);初期隔日进讲,圣祖称:“朕听政之暇,即于宫中披阅典籍,殊觉义理无穷,乐此不疲。”命实行每日进讲。(《康熙朝实录》)

按旧例,讲官进讲,皇帝听而已。圣祖认为此方法“于学问之道无益,亦非所以为法于后世也”,故命“嗣后进讲时,讲官讲毕,朕仍覆讲,如此互相讨论,几有裨实学。”(《词林典故》)经筵日讲坚持了十六年,圣祖成为一代精通经书易理的大学问家,培育了一批治国之能臣。

据《史记.孔子世家》中记载,孔子学鼓琴师襄子,十日不进。师襄子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数也。”有间,曰:“已习其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

有间,曰:“已习其志,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为人也。”有间,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孔子曰:“丘得其为人,黯然而黑,几然而长,眼如望羊,如王四国,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师襄子辟席再拜曰:“师盖云《文王操》也。”

是说:孔子向师襄子学琴,一首曲子学了十天,师襄子说:“可以继续了。”孔子说:“曲子虽然已经能习练,但还没能把握其中的精要。”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又说:“韵致已经把握,可以增加新曲了。”孔子说:“可是我还没能得其心志。”

又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说:“志趣已得,现在可以增加了。”孔子说:“此曲志趣虽然已得,但我还没能完全进入他的心智境界,得其为人。”又过了一段时间,孔子神情俨然,仿佛进到新的境界:时而神情庄重穆然,若有所思,时而怡然高望,志意深远。

终于,他说:“我知道他的为人了,默然黝黑,颀然高大,目光深邃,心系苍生,王者气度,胸怀天下,除了文王,还能是谁呢?”师襄子听到后,赶紧起身再拜,答道:“我的老师也认为这正是《文王操》啊。”

司马迁用十五年写成了《史记》,“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求学、治学之道如此,修行之道亦如此。

玄奘西行,不惮艰危,行程五万,终成大乘。十七年后,满载而归,潜心译经,佛法弘扬。法门领袖,民族脊梁。鉴真东渡,九死不悔,十年颠沛,矢志不渝。双目失明,佛志弥坚,为传佛法,何惜身命。广播文明,持道以恒。

清末武训,千古奇丐,兴办义学,终其一生。开化民众,广结善缘,忍辱负重,慈悲众生。难忍能忍,身体力行。可见,持之以恒是一种纯净而坚定的人生信念,也是达到成功彼岸必然之心境。

——转自正见网(原标题:持之以恒)

责任编辑:李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