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净而坚定的人生信念——持之以恒

作者:静慧
font print 人气: 1214
【字号】    
   标签: tags: , , , ,

古人云:“勤学似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荀子《劝学》篇:“不积蹞(音kuǐ)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是以学问之道,贵以专,贵在恒,“学不可以已”。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语出管仲《管子.权修》。原文为:“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宋.楼钥《攻愧集.雷雨应诏封事》:“凡应天下之事;一切行之以诚;持之以久。”

康熙十年(除鳌拜后)二月正式举行“经筵礼”,所谓“经筵”,即于“儒学”之士中,择老成渊博者,授为讲官,置之左右,讲论经史。此后遂成定制。

历代经筵日讲分春秋两季。清圣祖康熙曰:“学问之道,必无间断,方有裨益。以后寒暑不必辍讲”(《圣祖仁皇帝圣训》);初期隔日进讲,圣祖称:“朕听政之暇,即于宫中披阅典籍,殊觉义理无穷,乐此不疲。”命实行每日进讲。(《康熙朝实录》)

按旧例,讲官进讲,皇帝听而已。圣祖认为此方法“于学问之道无益,亦非所以为法于后世也”,故命“嗣后进讲时,讲官讲毕,朕仍覆讲,如此互相讨论,几有裨实学。”(《词林典故》)经筵日讲坚持了十六年,圣祖成为一代精通经书易理的大学问家,培育了一批治国之能臣。

据《史记.孔子世家》中记载,孔子学鼓琴师襄子,十日不进。师襄子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数也。”有间,曰:“已习其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

有间,曰:“已习其志,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为人也。”有间,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孔子曰:“丘得其为人,黯然而黑,几然而长,眼如望羊,如王四国,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师襄子辟席再拜曰:“师盖云《文王操》也。”

是说:孔子向师襄子学琴,一首曲子学了十天,师襄子说:“可以继续了。”孔子说:“曲子虽然已经能习练,但还没能把握其中的精要。”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又说:“韵致已经把握,可以增加新曲了。”孔子说:“可是我还没能得其心志。”

又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说:“志趣已得,现在可以增加了。”孔子说:“此曲志趣虽然已得,但我还没能完全进入他的心智境界,得其为人。”又过了一段时间,孔子神情俨然,仿佛进到新的境界:时而神情庄重穆然,若有所思,时而怡然高望,志意深远。

终于,他说:“我知道他的为人了,默然黝黑,颀然高大,目光深邃,心系苍生,王者气度,胸怀天下,除了文王,还能是谁呢?”师襄子听到后,赶紧起身再拜,答道:“我的老师也认为这正是《文王操》啊。”

司马迁用十五年写成了《史记》,“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求学、治学之道如此,修行之道亦如此。

玄奘西行,不惮艰危,行程五万,终成大乘。十七年后,满载而归,潜心译经,佛法弘扬。法门领袖,民族脊梁。鉴真东渡,九死不悔,十年颠沛,矢志不渝。双目失明,佛志弥坚,为传佛法,何惜身命。广播文明,持道以恒。

清末武训,千古奇丐,兴办义学,终其一生。开化民众,广结善缘,忍辱负重,慈悲众生。难忍能忍,身体力行。可见,持之以恒是一种纯净而坚定的人生信念,也是达到成功彼岸必然之心境。

——转自正见网(原标题:持之以恒)

责任编辑:李梅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本章前句是评一不当做而做的事,后句是评一当做而不做的事。有人认为,从意义上讲,应当各自为一章。但既然作为一章,编者应有苦心。就“为政”而言,有所不为,有所必为。无论“不为”还是“必为”,都上循天理,内怀仁心,而勇于担当。
  • 中华传统文化讲天人感应,佛家讲万物有灵,无神论者不相信,不过上天偶尔露一手,让人看到奇迹。
  • 孔子百世可知,其依据就在于中华文化,在于道统。汉代董仲舒说了个非常著名的话“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注意,孔子这里说的“继周”,有特定的含义,是指继承周礼、周的文化。只要行在中华文化的轨道上,有“因”有“损益”,“虽百世可知也”。
  • “现在传统凉茶铺好像越来越少了,凉茶会式微吗?”笔者带着疑问请教香港史学会总监邓家宙博士,他没有急于回答这个问题,而是举了几个趣味的例子,从凉茶品牌的兴衰史到当下的快餐文化,原来凉茶百年来都是“飞入寻常百姓家”的饮品,在不同的时代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本期“凉茶趣谈”,就与大家分享凉茶的转型历程。
  • 拉菲尔《雅典学院》。(公有领域)
    100这个数字到底有什么秘密能引起多数人的共鸣呢?爱因斯坦是位伟大的科学家,不是随便就能说他是迷信或思考不严谨的人。然而,他选择了100。为什么不是98或47?而且,不是只有科学家喜欢100。
  • 钱穆对本章的解说,则非常高妙。他说:人类社会,有法律契约,有道德礼俗,所以为指导与约束者纵甚备,然使相互间无信心,一切人事仍将无法推进。信者,贯通于心与心之间,既将双方之心紧密联系,而又使有活动之余地,正如车之有𫐐𫐄。
  • 今年适逢香港电车120周年纪念,本栏目“纪载香港”制作特辑,在上两期介绍了电车百年间香港的城市变迁以及电车的特别型号,今期将走入张顺光的收藏世界和柴宇瀚的历史天地,分享他们与电车的不解之缘。(大纪元制图)
    “为什么取名《叮叮与我》呢?就是讲我自己最喜欢、和我有切身关系的藏品,拿出来与大家分享。”收藏家张顺光从八十年代起开始收集与电车相关的纸品和物件,转眼已经过去30多年了。今次合作写书的历史学者柴宇瀚博士补充道:“取这个名字还有另一层意思,电车作为一种日常的交通工具,就是我们可能每个人都有自己与电车相关的故事,可以是700万的香港人中的你和我,也可能是外国人来到香港,认为这就是香港的特色!”
  • 儒家对孝的重视,对中国历史影响深远。历朝历代都说“本朝以孝治天下”。甚至西汉皇帝的谥号里都有个“孝”字,其它王朝皇帝的谥号也多有“孝”字。所以,中国正统之政,重点是讲“教化”、“王化”,而非暴力统治,皇帝是“作之君、作之师”,官员是“父母官”,家国同构。从家庭到朝廷,孝是主导性的伦理。
  • 黄历七月十五日这一天,无独有偶,佛教和道教都有盛大的祭典仪式。佛教中有盂兰盆会;道教也有中元普渡;这些祭典仪式都是对冥间鬼魂的盛大祭祀普渡。那么,生灵在另外时空中是否也会轮回转生呢?
  • 今期继续讲述百年电车发展历程,尤其是当下仍然活跃在电车轨道上的古董派对电车以及仍载客中的古董120号电车,有幸搭乘,宛如穿越时空,回到旧时光。(大纪元制图)
    “叮叮——叮叮——”香港电车以特有响铃声得名“叮叮车”。自1904年来,在港岛区特定的电车轨道行驶至今,见证着香港的历史变迁与城市发展,今年适逢香港电车120年,“纪载香港”栏目专访香港电车历史专家暨收藏家张顺光先生联同历史学者柴宇瀚博士,分享新作《叮叮与我——香港电车120周年图片集》背后故事。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