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腊古国:喀拉凡寺细腻的浮雕之美

文 / 摄影 意文

人气 26

【大纪元2011年11月27日讯】吴哥文化的雕刻分成两个不同的时期,约以公元1000年为分界点,之前的浮雕以砖雕作底,上敷灰泥,之后才发展为石雕。要了解吴哥的石雕美学,应先从砖雕艺术了解起。

曷利沙跋摩一世 (Harshavarman I)在921年修建的“喀拉凡寺”(Prasat Kravan),‘Prasat Kravan’在柬语的意思是豆蔻,故又称为“豆蔻寺”,该寺以砖造建筑结构及砖雕艺术两方面闻名,是吴哥建筑中少有的红砖浅浮雕(Bas-reliefs),是吴哥早期典型风格的珍贵之作。

喀拉凡寺并非是国都中心的王国庙,也不是祭祖庙,而是祭祀毗湿奴 (Vishnu) 的寺庙,史学家推测是由高官所建。一列五个塔建筑在不甚高的台基上。除中间的主塔,其他四塔顶端已经毁坏。

这几座砖塔在1960年代由法国人重建,虽无法完全恢复当年的荣景,但这些排列整齐的砌砖,未使用砂浆做黏合剂,砖块间的密合度却非常的好,可见当时的建筑工艺已趋近完美。

在修复的过程中,在原旧砖上补进一些新砖,于新砖上打上“CA”两个字母的标志,代表的意思为“Conservation Angkor”,即“吴哥古迹保育工程”。

五座砖塔按南北方向一字排开

豆蔻寺和大多吴哥寺庙一样朝向东方,如果绕到五座砖塔的东方,还可以看到地面上引道的遗址,以及残余的部分塔门。

喀拉凡寺共分五座塔,走入中央主塔内部,塔身有五层,由下而上越来越窄,代表层层天界。

最迷人的是砖塔内的浮雕

豆蔻寺的浮雕精细繁复,华丽崇高,人物肢体姿态活泼生动,又呈现细腻的静态艺术之美,足以媲美世界任何文明的雕刻艺术。

祭台左侧墙上浮雕两公尺高的毗湿奴像化身为矮身的瓦马那(Vamana),正在渡过海洋。神头宝冠,下围短裙,裙带飘扬,配合渡海的动态。毗湿奴神四只手臂,各持法器,右手持海螺、金刚杵,左手握莲花,及象征太阳的日轮。


豆蔻寺的浮雕精细繁复,华丽崇高,人物肢体姿态活泼生动,又呈现细腻的静态艺术之美,足以媲美世界任何文明的雕刻艺术。

豆蔻寺的浮雕精细繁复,华丽崇高,人物肢体姿态活泼生动,又呈现细腻的静态艺术之美,足以媲美世界任何文明的雕刻艺术。

祭台的右侧的浮雕保存更为完整,连砖雕上敷盖的灰泥都还在。毗湿奴神蹲在大鹏金翅鸟(Garuda)的肩膀上。神鸟做人形,下身围有羽状垂布,肩背处生有羽状翅膀,腰部以下下至小腿也饰有羽。神鸟双手上举,仿佛护卫着毗湿神。


豆蔻寺的浮雕精细繁复,华丽崇高,人物肢体姿态活泼生动,又呈现细腻的静态艺术之美,足以媲美世界任何文明的雕刻艺术。


豆蔻寺的浮雕精细繁复,华丽崇高,人物肢体姿态活泼生动,又呈现细腻的静态艺术之美,足以媲美世界任何文明的雕刻艺术。

最北端的神殿屋顶已经坍塌,但也保存了精美的浮雕作品──约两公尺高立姿的吉祥天女(Lakshmi) 是带来“美丽”与“幸运”的女神。上身全裸,体态雍容饱满,腰围长裙,裙上端向外翻卷如同花瓣,裙裾衣褶刀法工整。手持莲花,略有动作,显出其雍容华贵。吉祥天女两旁有单膝蹲跪的侍女,双手合十敬拜,构成完美的一铺三尊的配置。


豆蔻寺的浮雕精细繁复,华丽崇高,人物肢体姿态活泼生动,又呈现细腻的静态艺术之美,足以媲美世界任何文明的雕刻艺术。

从塔顶洒下来的阳光,照摄塔内的红砖大型浮雕,砖头的纹理映着阳光泛着淡红色,浮雕凹凸明显,更显其古朴质地,特别可以看出手工刀法的干净俐落。


豆蔻寺的浮雕精细繁复,华丽崇高,人物肢体姿态活泼生动,又呈现细腻的静态艺术之美,足以媲美世界任何文明的雕刻艺术。

喀拉凡寺主体建筑不宏伟、不繁复、不华丽,却不因此而减低其吸引力,简单的、甚至毁损的五座塔,矗立在繁华吴哥的一隅,仍不减其庄严风华。@*

相关新闻
【飞越安南】随手图片手记(上)
【飞越安南】随手图片手记(中)
【飞越安南】随手图片手记(下)
周达观《真腊风土记》笔下的吴哥王朝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