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一个人的坚守

刘晓

人气 3

【大纪元2011年11月23日讯】十多年前,和先生曾去厦门游玩,并在厦门市区对面的小岛鼓浪屿住了几天。这是一个风景如画、传统古朴的怡人小岛,由于禁止机动车行驶,行走在岛上更多了一份闲适。每天我们游走在各个小巷子中,探访一家又一家博物馆,驻足在一幢又一幢风格迥异的建筑前。恍惚中,我们仿佛穿越了时空,置身在一、两百年前的鼓浪屿。

鼓浪屿虽然是个弹丸小岛,但却曾有14个国家先后在此设立领事馆。1840年鸦片战争后,厦门成为五个通商口岸之一,很多外国人都来此居住。1844年,英国率先在此设立领事馆;美国则于同年在鼓浪屿田尾球埔边设立“交通邮政办事处”,代行领事事务。

1865年,美国在三和路(现在的三明路)建馆,建筑面积达1,173平方米,办事处正式改为领事馆。这是一座典型的美国式圆柱红砖楼,简单明快,色调和谐。房子矗立在山头的绿树丛中,白天可放眼海天,夜里可聆听潮声。1930年,美国领事馆在原址重新翻建。

最初,美国领事馆聘用了四名华人职员:翻译、打字、会计、出纳,翻译还兼教领事学中文和闽南话。不久,领事就发觉单有四名华人职员显然是不够的,还需要一名看门人。于是,领事馆又找了一名当地人做了看门人。

就这样,美国领事馆的职员换了一茬又一茬,看门人也换了一个又一个。1949年中共建政后,美国领事馆官员全部回国,中方职员也各奔东西,只留下空屋一幢。令人称奇的是,美国领事馆最后聘用的看门人,因为无人与其解约,竟然在1949年后照常上班,白天打开大门,夜晚关门。这样的行为在那样的年月确实令人匪夷所思,很显然,按照当时的“革命”术语,就是:“这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美帝走狗”。

然而,或许是因为岛上的居民受了西风的影响多信奉基督教,或许是中国人天性上的善良,这个看门人并没有受到什么打扰,美国领事馆也没遭到什么破坏。

上个世纪70年代初,中美关系缓和。1978年,美联社派记者刘香成到中国采访。刘在中国的第一次采访,就是到鼓浪屿采访美国领事馆的看门人。据他回忆,那个看门人向他抱怨几十年来都没领过工资,也没涨过工资。他为此写了一篇报导。

报导出来后第二年,中美正式建交。美国人回到厦门鼓浪屿来收馆。至于看门人多年来所欠的薪水,还真成了一个不大不小的问题。据说此事一路报到美国国务院,各部门官员经多次讨论后,竟然没有人愿意受理。最后只好由鼓浪屿先前的美国领事馆官员自愿捐款,凑出一笔钱,算是这个看门人的薪水。这一段公案就此了结。

是怎样的信念让这个看门人一个人坚守了几十年?我不得而知。但这让人心生敬意地坚守,却让鼓浪屿平添了别样的美丽。这是一种难以用言语表述的纯真的生命境界。

相关新闻
处处似花园 触目皆佳景——鼓浪屿
鼓浪屿胡吃海喝记
台湾南美会  鼓浪屿风情联展
暴力严重美关闭华雷斯城领事馆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