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江明:杀,还是不杀?

人气 169

【大纪元2014年02月09日讯】近日笔者休假在家中,整理挤压成山的电影和电视剧,顺便看了看了两部电影《菲利普斯船长》和《孤独的幸存者》。这两部影片均根据现实中海豹突击队的真实战例改编,之所以选择这两部片子,也是为军事评论的写作添加一些素材。

一、关于《菲利普斯船长》中的海豹
该片是根据2009年的真实事件改编。菲利普斯船长被索马里海盗劫持了四天之后,美国海军舰队组织了营救行动,在行动中,海豹突击队员击毙了三名海盗,菲利普斯船长安全获救,并成为美国英雄。在这部电影中,海豹突击队并非主角,他们在影片后半段才出场,尽管如此,他们的表现还是给笔者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在影片中,海豹没有任何多余的台词,从本土乘坐运输机跳伞到海面之后,他们立即开始行动,唯一目的就是干掉那些讨厌的海盗,拯救人质。因此,整个谈判过程中,他们几乎没有生擒海盗的打算。指挥官唯一关心的事,就是海盗是否都在狙击手能够准确命中的位置,出现战机之后,便毫不犹豫地下令处决掉他们。与此同时,另一艘军舰上被哄骗谈判的海盗首领,被安全人员制服然后带走。在这部电影中,海豹突击队就是来“杀人”的,而且他们做到了。

二、关于《孤独的幸存者》中的海豹
这是一部根据2005年美军在阿富汗失败的“红翼行动”改编的电影。在那次行动中,共有11名海豹突击队成员阵亡,前期负责渗透侦查的四名队员中,仅一人生还,是海豹突击队有史以来的单次行动阵亡人数记录。

后来的调查结果显示,四名渗透进入阿富汗塔利班活动区域的侦查兵,在潜伏地点遭遇了三个当地牧羊人。当时他们面临几乎所有特种部队都面临的难题,到底是杀死这三个无辜的平民保证安全,还是放走他们?

最后,四人经过投票选择了放走这三人,随即该小组遭到塔利班的大规模围攻,导致三人战死。而赶来营救的海豹突击队直升机被塔利班击毁,又导致另外8名成员阵亡。

在这部影片中,海豹则没有那么干脆,他们必须在杀与不杀之间做出选择,而这个选择甚至关乎他们自己的生命。

但是,他们选择放弃了杀人,等于是自己选择了一个惨痛的结局。

三、杀人是否真的很困难?
在《菲利普斯船长》一片中,海豹的杀戮行为不仅毫无难度,而且表现得非常专业。他们最终获得命令是“处置”,比起屠杀或杀戮甚至处决来说,这实在是个中性的名词。从法律的角度来看,战争是极少数一群人可以合法杀死另外一群人的法律状态。参与杀戮的人为了逃避自己内心的不安和负罪感,往往倾向于将这种行为中性化,具体的表现就是将之视为完成任务。

对于军人而言,合法的杀戮实际上就是在“完成任务”,这也是所有战争中杀戮行为合法的主要依据。然而现代社会的共识是,尽量避免不分青红皂白的杀戮,这种强大的舆论压力和道德规范,甚至使这个逻辑可以套用于其他非人类的动物身上。比如现在人们对日本围猎海豚的谴责,以及韩国、中国部分地区吃狗肉的道德争议。

战争中的杀戮行为自然也受到道德和舆论方面的约束,事实上,大国军队在武装冲突和战争中,其参与者经常会面临这样一种道德困境——如果在任务中遇到需要实施杀戮行为的情况,但这种杀戮行为的合法性存疑,那么,自己应该如何选择?

在《菲利普斯船长》一片中,海豹突击队的任务相当明确,那就是尽一切可能把被劫持的船长活着救出来,而四个海盗是造成船长生命受到威胁的责任人,同时也是造成海豹任务无法完成的障碍。所以根据上级的命令,现场的指挥员完全有足够的理由杀死这些海盗完成任务。这是他们表现得如此干脆的原因。

《孤独的幸存者》中,则完全不一样。由于当时通讯出现故障,出现突发情况之后,士兵无法得到上级的命令。而在执行任务之前,在上级所制定的“交战规则”约定中,遇到牧羊人并不属于已经约定的事项。现场的四名海豹必须自己决定是否杀死三个看似无害的平民——而且,别忘了,在这些平民中,还包括了一个未成年人。

此前,一位友人曾经对我说过一个故事,这位友人曾在伊拉克服役并参与了战争,之后加入美国警队。在他看来,在战争中杀人的心理压力相对较小,不仅因为双方的距离较远,而且,在射杀对手的过程中,他甚至看不清对方的样貌,所以被杀的只是目标而不是一个具体的人类。而在国内的执法过程中,开枪前不仅能够看清对方的外貌,而且其后还必须在法庭上陈述整个事件,对方的所有人生履历都会在法庭上被呈现。这两种感觉是完全不一样的。

回到《孤独幸存者》影片中海豹队员的选择,现场的指挥官不愿意承担责任,因此并未作出独断的决定。因此他们采取集体投票的方式来决定三个牧羊人的生死,然而其他队员显然没有人愿意承担因为杀死无辜者而带来的责任,无论是在法律还是道德层面的。所以投票结果是放弃杀死这三个平民,放他们下山。

如果你必须为这四名海豹队员找一个道德之外的理由,似乎只有“避免责任”能够自圆其说。尽管事后有不少分析认为,即便是杀死牧羊人也未必能避免塔利班的围攻,然而你不得不承认,现场人员做出了一个符合人道主义和战争法律的选择。

海豹突击队在这两次行动中的杀与不杀,实际上是军队行为中非常典型的心理状态。大部分受到过良好教育且纪律严明的军事单位,在面对杀害平民这种行为的选择上,都倾向于尽量避免而不是大开杀戒。除了制度上的限制之外,人性中同情弱者的因素也起到了颇为关键的作用。在红翼行动中,如果仅为一名牧羊人或者牧羊人是成年男性,并不包含未成年人,那么现场海豹队员的选择或许会有所不同,而结果也可能很不一样。

在海湾战争中,英国SAS特种部队的B20小队在执行敌后搜寻飞毛腿导弹的任务中,也同样遭遇“牧羊人困境”。他们同样选择放过可怜的牧羊人而遭到伊拉克军队围攻,在那次行动中英军小分队共有3人阵亡4人被俘,仅一人成功逃回己方基地。

柏林墙倒塌前夕,负责守卫围墙的东德士兵由于未曾接到准确的命令,最终选择放弃镇压且加入了推倒围墙的活动。即便在二战期间,比起纳粹党卫军来说,德国国防军的表现也相对人道,这是基于普鲁士陆军多年的传统专业教育形成的固有观念。

今天中国的网络舆论中,往往对于战争中的暴力和杀戮描述清晰,却对战争中人性的一面缺乏认知,而持有这种态度的人却往往以理中客的身份自诩。

笔者对这种舆论风气颇不认同,由于战争的复杂性,我们既要肯定其残酷且反人类的一面,也必须认识到职业化的军队同样有着人道主义教育和规范。两者都是存在于现实世界的真实情况,而两部几乎前后脚上映的影片正好构成了一个硬币的两面。

相关新闻
【人物真相】前港中联办主任张晓明终遭报应
杨威:布林肯在上海已戳破中共内宣戏码
吴惠林:“合法掠夺”能休吗?
李靖宇:“四‧二五”是中国社会一个重大转折点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