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北市平溪.竿蓁坑古道

作者 Tony 撰文、图、摄影

人气 43
标签:

这是我第三次造访竿蓁坑古道。

回想当年,寻寻觅觅,还烦劳当地热心警察的协助,才顺利找到古道的古桥遗迹。

四年之后,古道涣然一新,入口立有指标,旧路亦已经过整修,而成为一条容易亲近的古道寻幽路线。

竿蓁坑古道,起自张福宫,讫于长亨桥,两地之间原已荒芜灭迹的路段, 经过清除杂草整理之后,古道旧路重现,风华令人惊艳不已。

喜欢寻幽访古的山友,一定会喜欢这条古道,长约0.5公里的古道, 有一座清朝光绪元年(1875)的古老土地公庙、两座古朴的石砌古桥、石田部长纪念碑遗址 等历史人文遗迹;途中还有一棵巨大的雀榕老树,古道沿途泥径古朴,落叶满地, 既有沧桑氛围,又优雅景致,更难得的是,路宽平缓,路况良好,有绿荫,有溪流, 也是一条怡人的郊外踏青路线。

长亨桥是古道最著名的遗迹。当年来访时,只能站在桥头及桥上拍摄,而无法下切至竿蓁坑溪溪谷取景。 如今桥旁辟建了一条小径可以下切至溪谷,可以来到溪谷,近距离仰拍古桥古朴典雅的桥墩及桥身。 长亨桥跨越竿蓁坑溪,两座石砌的桥墩插入河床,上方的桥面分为三段,每段由七根长石条组成, 总计二十一根长石条;桥身两侧有整排的石栏,如今仅剩部分残柱,桥墩及桥面石条则仍然保存完整。 长亨桥已被新北市文化局登录为文化景观。

长亨桥,21块长条石铺成三段石头桥。桥头山壁旁立有一块建桥石碑。(图片提供:tony)

对于竿蓁坑古道,我有一段特殊的经验与记忆。

当年初次探访,是源自读到《联合报》的一篇报导《平溪东势格-日据老桥拼观光》,吸引了我的目光。

新闻报导长亨桥是日治时代的古桥,特别的是建桥石碑被后人加刻“中华民国四十二年”(1953) 及国民党党徽等文字及图案。

我实际走访之后,发现石碑碑文已渐模糊,而确实刻有上述的图文,但正确纪元刻字应为“民国四十年”。 返家之后,放大详看所拍摄的石碑照片,发现石碑并没有被窜改或涂抹的迹象, 或许长亨桥真的是民国四十年(1951)建造的,而非日治时代的古桥。

为了解开古桥身世之谜,于是有了第二次的竿蓁坑古道之行,擦拭石碑表面的苔藓,详细查看模糊的碑文。 从捐款者的名字及其身份,确认了石碑内容确实是民国四十年所立,并非后人伪造,所以长亨桥并非日治时代的古桥。

石碑碑文记载捐款金额排名第一的是乡公所,捐款二千元;第二名是黄木燧,捐款五百元。 黄木燧是何人?当时搜寻路资料,仅仅查到简略的资料:“黄木燧,平溪人,曾于民国四十二至五十年(1953~1961), 担任过台北县议会第2、3、4届议员。”

没想到竿蓁坑古道旅记发表之后,过了两年,黄木燧先生的外孙女看到了我的旅记, 在我的网站留言,提供了黄木燧先生的生平资料(注1)。 黄先生当年的善行,历经六十年的岁月,早已被遗忘在山林里, 仅仅在这块古碑上留下小小且已渐模糊的姓名刻字。没想到因为这次探访的机缘, 加上网路的普及,讯息的流通,使这段往事又被忆起。黄木燧先生的后人觉得感动, 而我的心情亦复如是。

石田部长纪念碑遗址,不远处为竿蓁坑17号民宅。
(图片提供:tony)

这次重访竿蓁坑古道,探访长亨桥之后,回程抵达竿蓁坑17号民宅前,幸运遇到屋主叶老先生。 于是再向他确认长亨桥的历史。

叶老先生今年已八十几岁了,他说长亨桥是光复后(1945)才建造的, 早期只是木造的桥梁,他小时候曾经走过。

我再向他请教,新闻资料提及的石田部长纪念碑遗址座落于何处?石田部长是何人?事迹如何? 叶老先生说,石田部长是日治时代竿蓁坑这个地区的警察主管,被原住民杀害, 所以在这里立了一座纪念碑。

叶老先生指着前方马路约50公尺远的地方,他说:“纪念碑遗址就在那里。” 我从竿蓁坑古道张福宫走往长亨桥途中,在雀榕老树之前的左侧有石阶路, 爬上石阶路,接北43线马路处,就是石碑的遗址处。

叶老先生见过这座石碑。他说石碑的地基高约一米,碑高约七、八尺(约二公尺), 颇有规模。台湾光复后(1945),乡公所的人认为这座纪念日本警察的石碑相当不妥, 后来开辟马路时,就将石碑破坏铲除,可能已埋于地下了。

经过三次的探访,这次终于得知石田部长纪念碑遗址。四年前,旅记发表后, 山友Gary兄曾告知,《平溪乡志》有记载:“石田部长纪念碑:日本警视厅巡查部长石田竹三郎, 光绪25年(公元1899年)因民乱战死。大正九年(公元1920年)日本警视厅巡查渡边源作于芊蓁坑设立。”

当时我搜寻网路,找不到任何关于石田竹三郎的资料。这次重访竿蓁坑古道, 再次蒐寻网路,终于在国史馆台湾文献馆的“台湾总督府府(官)报资料库”, 找到明治四十四年(1911)4月21日发布的“讨伐台湾土匪及生蕃殉职死亡合祀于靖国神社之警察官吏名单” 公文,看到了石田竹三郎的名字。

四年之间,我看到了时代的进步。竿蓁坑古道得到整修,长亨古桥获得重视。 而政府文化学术部门持续将历史文献数位化及网路化,以往学者必须经年累月, 皓首穷经于图书馆,翻书找寻,虚耗光阴,或苦寻不着而徒劳无功,或挂一漏万而研究失真。 历史尘封于残牍,文献堙灭于书蠹。而如今网路时代,利用键盘,输入关键字, 即可在茫茫资料之海,轻松网罗出所需的历史资讯。我们的时代,有如此际遇, 而被遗忘的家乡历史,被尘封的历史往事,岂只是竿蓁坑古道的长亨桥、石田部长纪念碑遗址而已。

旅游日期:2013.12.08

旅行地图(图片提供:tony)

责任编辑:施宜葆
——本文转载自Tony的自然人文旅记http://www.tonyhuang.idv.tw/@
【路程时间记录】
张福宫→3分钟→张福宫附近古桥→15分钟→长亨桥(来回约35~40分钟)

【延伸阅读】
.第0738篇 -2009.11.04 竿蓁坑古道
.第0742篇 -2009.12.01 竿蓁坑古道-古桥解谜
注1:黄木燧先生的生平如下:

黄木燧先生,台南人,民国前三年出生(明治42年,1909年), 与黄李雪女女士(桃园杨梅人)同为总督府医学校(今台大医学院)同学, 两人结婚后,来到平溪,开设“明仁医院”。

当时黄木燧的其他同学,如好友徐千田医师(台北医学院创办人)等, 都是留在平地台北执业。黄木燧夫妇育有四女一男,都是在平溪出生的。

当时台阳煤矿菁桐矿场的矿工人数众多,矿工生病或发生职灾,就医不易,于是聘请黄木燧医师移往菁桐开业, 医院旧址就位于菁桐国小门口前的铁道旁,仍命名为“明仁医院”。 后来黄木燧因中风生病而离开菁桐,医院才改名为“矿工医院”。

黄木燧夫妇在平溪行医,经常出诊到各偏远地区。黄医师负责看内科,而医师夫人主要负责接生和外科伤科。 两人经常须跋山涉水到病患与产妇家中出诊,即使夜间,也须出诊为人看病或接生。 于是黄木燧医师很早就开始捐钱铺桥造路,这样出诊时也才会有更便利的交通道路。

民国40年(1951)左右,当时的平溪乡长是黄木燧的亲家,鼓励黄木燧出来竞选台北县县议员, 后来黄木燧担任12年的县议员,期间经常捐款造桥铺路,为乡里所敬重。 现在平溪和菁桐居住超过五十年以上的老居民,都认识黄木燧先生及其夫人黄李雪女女士, 他们大多数都是黄李雪女女士亲手接生出来的孩子。
(以上文字是根据黄木燧先生外孙女姚怡安小姐提供的资料编写而成。)
石田巡查部长之碑 【补注】石田巡查部长之碑:

1936年出版的警察期刊有记载石田竹三郎事迹。

石田竹三郎为宫城县人,任职于石底警察官吏派出所苎寮坑出张所(寮为草字头+寮),苎寮坑出张所位于东势格南方约三十町(今竿蓁林一带)。 石田竹三郎担任巡查部长,负责地方治安,受到地方民众的信赖。

明治32年(1899)9月18日,有“匪徒”三十几人攻击苎寮坑出张所, 石田竹三郎力战而死。后来地方设置石田巡查部长纪念碑,每年地方人士也会在东势格派出所庭前举行石田部长慰灵祭。 石田竹三郎后来入祀建功神社。

感谢读者flashsoul提供此一资料。
…Tony补注于2014.08.29

竿蓁坑古道入口-张福宫,位于北43线里程约5K处。 (图片提供:tony)

张福宫光绪元年(1875)古碑。 (图片提供:tony)

一小段石阶路下行,即接横向的古道。 (图片提供:tony)

约二、三分钟,抵达古桥遗迹处。过桥后,通往东势格的古道已堙灭。 (图片提供:tony)

遇左岔路,有石阶通往上方的马路(北43线),后来才知道石阶
上方处就是石田部长纪念碑遗址。石阶可能是当年纪念碑的遗迹。(图片提供:tony)

长亨桥,建于民国四十年(1951)。 (图片提供:tony)

桥头山壁处立有一块修桥捐款古碑。字迹较四年前更为模糊不清。 (图片提供:tony)

长亨桥,跨越竿蓁坑溪,用21块长条石块铺成。
(图片提供:tony)

长亨桥石砌桥墩。 (图片提供:tony)

回到岔路口,续爬石阶路,抵达竿蓁坑17号民宅。
在这里遇到叶老先生,向其请教竿蓁坑古道往事。
(图片提供:tony)

从遗址处的石阶路下行,接回竿蓁坑古道。 (图片提供:tony)

续循来时路,返回张福宫。 (图片提供:tony)

相关新闻
新北市汐止.如意湖.金明山.柯子林山
台中新社.白冷圳历史公园.新社庄园.新社花海节
台中东势.东丰绿色走廊(东势段).东势客家文化园区.腾云号
新北市瑞芳.百二崁古道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