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

家有过动儿

“我们伟伟从小就很好动,几乎没有一刻可以安静下来,爬上爬下,忙进忙出的,而且常常跌倒受伤,他跑到哪里,大人就得跟前跟后的,生怕他发生什么意外。他对任何事物都好像很有兴趣,但是兴趣多半维持不了五分钟热度。而且经常发脾气,有什么事就大喊大叫,让人紧张不已。

现在他三岁了,可以上小班幼稚园,我们本来以为是我们的教养方法不对,期望到了幼稚园后,有专业的幼教老师辅导,又有小朋友玩伴,看伟伟的情形会不会变好,没想到他的行为完全没有改善,照样把幼稚园闹得鸡飞狗跳。

后来园长叫我们把伟伟带回家,说他可能是过动儿,还要我们带他看医师,我们实在无可奈何,只好带他来了。”一个妈妈无奈地诉说儿子的“症状”。

面对这样令人头疼的孩子,父母是最辛苦的了。

父母的态度通常可分为两种极端,其一是认为从前把孩子宠坏了以致如今恃宠生骄,所以“痛定思痛”,今后要严加管教,对孩子的各种不适当行为给予严厉的惩罚。如此做法不但于事无补,而且适得其反,孩子更容易发怒,反弹的幅度更大,偏差行为造成更多的困扰;另一种心态则相反的责怪自己,是否怀孕时生了什么小病未加注意,或者哪里不小心,以致害得小孩变成今天这样,所以过度补偿,更加怜惜疼爱孩子。或者父母间互相责怪对方管教儿女犯了什么过错等,导致婚姻关系的失和。

无论以上哪一种态度都是不健康的,非但无法改善病童的情况,反而可能造成原本就已呈紧张的家庭关系更加恶化。

治疗就得煞费不少心思了。对脑部的损伤,中枢神经兴奋剂和抗忧郁剂等药物有部分疗效。然而药物并非万灵丹,更重要的是心理与行为方面的治疗,这就需要家庭与学校的配合。

在医师的指导下,在家中和学校里持续的运用鼓励、强化、惩罚及消除等行为改变的技巧来帮助病童修正他不良的行为,增进他好的行为模式。并且给予病童心理上的辅导,让他了解他绝不是什么“怪胎”,自己和其他小朋友不同之处是暂时的,父母和老师会帮助他逐步改善。

而最重要的是家长和老师应该持续的付出爱心与耐心,了解这些儿童的不适宜行为乃是疾病的表现,绝非存心捣乱,蓄意破坏,多给包容,少用苛责,尤其不要把自己的情绪发泄在孩子身上。

一般而言,随着年龄的增长,各种症状如易分心、容易冲动、过度行为等都会逐渐降低,学业也会慢慢进步。父母和老师们付出的苦心一定会得到收获的。

注意力不足过动症,即俗称的过动儿,大概是最引人注意的儿童期精神疾病了。它的特征是:

(一)注意力不能集中

很少能从头到尾专心完成一件事,很容易分心,不好好听人家说话,对功课和持续性的游戏有困难。

(二)容易冲动

经常不经思考就有冲动的行为,而且行为常没有明显的目标,经常会大声喊叫,一有任何需求就要别人立刻给他满足,有时一分钟都难以等待。而当人家问他事情时,往往问题还没问完,他就等不及抢着回答了。行为通常有破坏性或者危险,而且怎么告诫,他都学不乖,常需要大人跟前跟后的监督,以免发生意外。

(三)过动行为

如过度地奔跑,爬上爬下,烦躁不安,即使坐在椅子上也是扭来扭去动个不停等。

(四)情绪不稳定

常会莫名其妙的生气,倔强、固执,对长辈的管教有反抗倾向,对挫折的容忍度很低。

(五)动作协调障碍

较粗的动作如骑脚踏车,精细的如绑鞋带、给图画着色等都会有困难。

(六)学习困难

因为注意力不能持久,容易分散,无法专心,学习新事物会有困难。所以这类孩子绝大多数都是在入学时被发现有明显的学习障碍,老师向家长反应,而被带来看医师。

引发这种儿童期精神病的原因有多方面的因素,脑部实质组织的损伤或者生化方面的障碍,造成儿童对某些食物过敏;生产过程中因各种问题导致新生儿缺氧,以致脑细胞发展受到阻碍等都有可能。这些病童通常会合并有轻度到重度的智能不足、癫痫、或脑性麻痹等。

生理因素之外,当家庭里发生变故,例如父母关系的破裂、家人相处的紧张、大人把愤怒发泄到小孩子身上、父母对儿女的管教态度,尤其是学习效果,课业表现太过在乎,给孩子太太压力,或者父母之间甚至父母和祖父母对孩子的管教方式不一致时,都有可能促使此一疾病的发生或者恶化。

转载自:《台湾大纪元时报》

(http://www.dajiyuan.com)